月蝕 aftermath
當感到失望(甚至絕望)的時候,更要對離自己遠去的世界(或對象物)保持更多寬容。
更要裝作若無其事。沒有一丁點自我憐憫的道德準則,看透人性之間總是疏離,卻要狀似親密,越保持著熱情。
-
發現這篇文章離前一篇文章已經一個月多了,上週把作品100%完成,意思就是忙了整整一個月。
最近發生的事情,自己夾在策展方與製作方中間原本想雙邊討好,卻因為意外發生,雙邊失衡成為一種尷尬狀態,同時必須持續把作品完成。
在想自己是不是有那麼一刻地(內心的)自我崩毀,展現著「負罪型」人格的極致。又想起《墜惡真相》那句台詞(註),除了女主演技很好之外,也好像被指責著並沒好好善待自己(聽到快哭了出來)。
好像解釋了,會一直想起自己小時候去堂弟家玩,因為他們家玩具很多,有一次不小心搶了堂弟玩具,怕會被罵先哭,反而博得同情(在大人眼裡),自己不是故意用這招來轉移注意,好像是因為真的不是故意的,在知道會被責罵前預先哭了出來。
解釋了聽到上次媽媽指責、規訓著都已經到了中年的兒子,卻喚起自己小時候爸爸工作不在家,媽媽似曾相似的責罵口氣,一切好像未曾改變,好像其來有自起源於家庭型塑的個人性格。
-
會不會現狀已經是最好?
與布展團隊其中一位成員比較有空請他幫忙,過程中跟他聊天得知他因為家庭與經濟現況導致對人生的無力感,作為尼采式虛無主義的擁護者也必須開始鼓勵他要積極一點。
關於「弱者哲學」並不陌生(想到一個老朋友)。有人說,原生家庭的經濟能力限制想像力,想像著「就這樣過了一生」,同時思考著人生最後不過就是回到原點,難道有什麼差異?
製作團隊成員因為嚮往自由,不想找過於穩定的工作,關於到底要給他甚麼樣的建議,心中反而會退一步向想說,會不會現狀已經是最好?
去餐廳吃飯,東西先吃完咖啡還沒喝完店員來收盤子,因為咖啡杯稍微檔到盤子,想說為了讓店員更好收把咖啡杯移開的同時,碰到店員的手,咖啡反而濺了出來。
如果什麼都沒做會不會更好?什麼是積極的意義,我自己也根本沒有答案。
(註)
於是那句「對於他人慷慨來掩飾骯髒與卑鄙」,大槪也是在說像我這類自我感覺不良好的,什麼事情都是(歸咎)自己的問題,也許最沒路用、存在感最低、可能也是最可貴的就是在別人面前的「好人」、「無害」但骨子裡有最黑暗的東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