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

好像是這個電視劇的結局正巧是自己工作中的狀況與最近在思考的問題,也就是作為一個「盡量」保持自由的個體重新面對社會現實之後得到一個暫時性的終點:如同劇中被主角綁架的楊烈,不知死活還挺悠閒地選擇想喝咖啡的場景,對我來說不只是對照出主角單純的老奸巨猾,「喝個咖啡有什麼關係」不就是正在就說:有那麼嚴重嗎?這個世界還不是照常繼續?


 
「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似乎是十分準確的結構,一集又一集演繹男孩「啟蒙」的過程。並不會待在同一個議題太久,若用概念性的方式來看,就不會覺得零碎、急轉彎的情節安排過於唐突。劇中一開始就開始鋪陳,校園的產官學一體,意味著背後代表著資本主義下的共謀團體,主角挑戰威權比較是一種衝動大於思考的實踐,但是敘事卻是在有策略性的理性層次下逐漸展開。


也就是從國族主義的方式去看待臺灣左右派的特殊性,台灣政治缺乏如同歐美完整的政治幅度,往往左派論調只存在在學院的教授精英之間,或是當前被喚作是覺醒青年的形容詞語。台灣的主流政治不存在左派思維,但不必然把這樣的狀況視為是一個民主現代性進程,不該視為台灣只是一種民主發展的過渡時期,而是看作是正在發生的特殊範式,那也該能理解台灣獨立,往往因為當前民進黨崛起歷史,才會把民族主義跟中下階層的左派思維有連結關係,但卻不知道更像左派的如苦勞網,其實在意識形態上比較趨向統一的
(關鍵字:苦勞網 統左) 


故不該把台獨與社會運動劃上等號,應該說台獨的運動和勞工的運動或是反核的運動,都是被大眾看作是覺醒青年的活動,但其實就一個政治哲學上的分析都是有著不一樣的意識形態的運作。於是劇中大費周章,幾乎跟當時
318學運場景分辨不出差異的美術佈置,也就只停留了一集多,但是這個從民族主義的爆發起點所延燒出而後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太陽花學運更重要的是利用台獨的種子,影響了許多年輕人思考自己的主體性到更進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從事政治與社會參與,以至於這幾年看到許多人用自己想做的方式來發展個人事業。雖說是事業,但有別於上一代人的傳統工作,而是強調獨立、自主都是我所謂的更開放的政治與社會的參與。


於是沒有太過於眷戀發揚台獨精神的熱情
(看這部片總是會不時想到導演鄭有傑的短片潛規則,裡面對黨國遺毒的大力嘲諷),就來到所謂對於媒體的批判來自中國的學生黃茜那封信所寫的,台灣就算民主又如何,關注的還是那些腥色羶的東西,又或者多數暴力就是所謂的民主?這樣把思考的輪廓又畫向更接近歐美的傳統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分野。而後就來到個體與大財團的最後的對決。


上禮拜
意外在研究公司說要做贊助文章的頁面,發現人渣文本的「右派做為一種可能」系列文章,這樣的文章在「這個時候」的閱讀會是甚麼?早就不是那種客觀理想化的在看待這樣實踐性的理論,對我而言「右派做為一種可能」好像視為正「參與其中」的 療癒。一種離開了藝術社群再入世之後的無法適應,那些沒有把握的對話,從揣測什麼樣的話會激起大家的興趣,到乾脆不說話。反正現實會說服自己:這樣其實沒有什麼問題。所謂市場規則,那些自己一直在反對的,或許只是因為自己高拐(台語),自己的叛逆,或是什麼憤青、文青之類的。無法溝通不是誰的問題,而是這就是一個「多元社會」與其說民主會尊重少數,事實上如 「右派做為一種可能」裡頭說的,其實「交換意見 」只是自己爽,反正強調「多元」就不會是甚麼壞事?


看完文章的那天晚上去跑步時突然的大雨
,有些生氣明明出發時沒什麼雲,因為颱風的關係雲飄得很快,跑到折返點發現上面一大片雲,反正這不就是爬山會有的狀況嗎?雨說來就來,但讓人垂頭喪氣的是血糖又過低了,必須用走的,邊走邊覺得「右派做為一種可能」只是一堆屁話,那也不過是為自己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資本主義更像是一種宗教形式。」不只一次聽Zizek引用班雅明的觀點出來救援,可以貼切地詮釋結尾的燒毀場景。除了是「天真又樂觀」的資本家可以一直保持自我感覺良好之外,更是主角到頭來發現小女孩的死跟自己長大所擁有的一切,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那就如同佛教的藉由觀察和冥想所得知的「科學」,世界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的整體,這樣「 無常」的關聯致使他成為一個厭世者只能選擇(類)殉道,或者是接受一個更沉重的「尊重生命」呼籲:人生出來就要活下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