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塞車的聲音

228連假跟寶寶去中部玩,這應該是第一次體驗到放連假時高速公路的大塞車。儘管在這個善於掌握資訊的時代,事後才發現可能是自作聰明。先是看到前方龐大車陣之後立刻下交流道走省道,但發現省道依舊車多,這時轉到警廣,有個謎之音說:建議南下車輛可以走西濱快速道路。於是費了一番功夫繞到了西濱,卻發現西濱快速道路某一段在施工也依舊壅塞。這時候警廣播出一首歌:「聽見下雨的聲音」(註1),正好奇這首歌是誰唱的歌名是甚麼?後來主持人介紹完還跟寶寶開玩笑說:我只聽見塞車的聲音。因為那天不只是塞車,還頓時下了大雨,大到車的屋頂「搭搭」作響,兩人就在小小的空間中聽見塞車的聲音。


事後再回想這首歌的「感人」旋律,並且是置身在中壢、新屋一帶在讓人印象深刻的風景,之所以成為一段特別的回憶,並招喚出一些對自己對台灣西濱道路與旁邊景象的記憶,像是八里焚化爐、林口與大園還有蘆竹一帶,那是每次跟家人去拜拜有時候會經過的地方。自己對那裡空曠荒涼總是有些想像,特別是一些倒閉的商店和工廠,還有各種奇怪的地形規劃,如西濱高架橋下的涵洞跟旁邊的沙灘產生奇怪的高地落差。


正當因為「聽見塞車的聲音」考慮上禮拜假日的時候騎腳踏車改去西濱晃晃,或許順便尋找一些靈感。但也在想說,是不是那也只不過是對那種破敗景象的懷舊和鄉愁罷了?結果自己還是按照原來騎車的計畫,從木柵騎到平溪的五分山雷達站,發現了從石碇到平溪走106縣道同時也稱作靜安路這個路名,有別於從木柵到深坑的北深路,意味著台北到深坑那樣連結詞的方式。或是新店的北宜路就是表示從台北到宜蘭。靜安路,讓我回憶起之前去中國上海的靜安寺,這樣在自己身體移動中的記憶連結,好像藉由命名的合理與平滑。另外也發現,騎車的途中 經過了以前跟寶寶去爬山的山脈附近,如:石碇下方的筆架山連峰,以及更久以前騎車的記憶,如:汐碇路、阿柔洋產業道路…也是最近開始騎腳踏車與爬山之後累積了一些他方的「體驗」。並且在爬完山之後去搜尋自己走過Google map路線,然後與周邊區域的地名產生連結。重點不在名字本身,因為如果新名字與舊名字的又剛好連結起來,好像又更有趣更感人了。


那種對地名的特別注意,像是「董小姐」(註2)的「感人」旋律,除了是來自於對那位不知名女同學遙想,還有歌詞中提到對於北京的記憶:安和橋下、鼓樓。說起來這樣也好像不完全是對地名的鄉愁,卻容易被認為是「地名控」。如同大家「光看」我的作品會覺得是工業控、 LOGO控。


又如同剛好搜尋靜安路的文章中發現(註3),地方政府試圖把一些石碇、平溪舊地名都改成統一改成靜安路。當地居民抗議說,找不到回家的路!說是滅村,好像有點嚴重。重點是,我在乎歷史嗎? 當然要從一個普遍性的歷史到反映自身所經歷過的歷史。別人是聽見下雨的聲音,只有自己(與寶寶)是聽見塞車的聲音。


-


註1


註2


註3
新北文化浩劫-從石碇平溪及瑞芳被滅村改路名成靜安路說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