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的秘密2
最近不常上 FB 不是因為私人感情因素怕看到某人又被誰按了讚或她按了誰讚而心生猜忌與妒嫉。而是因為某種更幼稚的心理因素,那就是像學生時代的同儕關係,身邊哪個藝術家發的文章或照片又受到另外哪個策展人或老師的回應或按讚,或是學長或學弟的展覽或作品的發文一副看似客觀的公共性發布舉動,但是一切又非常的私密的按讚或者留言實在令人受不了,為了不想讓自己生氣只好謝絕這些資訊,而當我說生氣這個意思不是指自己的生悶氣,而是說其實這些發文的動態資訊都應當是中性的,所以你不應當對他們生氣,而那種生氣往往也只是一種他的作品「也不過就這樣」的但卻一堆錦上添花產生反感的的負面情緒影響著自己,又會進而對他人真實處境的否定,我覺得這樣是非常不應該的。 所以我現在完全不想知道誰去按我發布我展覽訊息的讚,雖然有時候不小心會看到,雖然按讚這件事沒甚麼大不了。而且藝術圈之外的按讚更是恐怖與大量,那不是更恐怖?但是,按讚的設計弔詭的地方就在於,重點就是妳按了,按了之後會在某處上留下了灰塵,因為如果是「空」那至少無話可說,可是如果按了讚那必然是會引發其他的揣測,也就說慾望就此產生。 「社交歸社交;作品歸作品」這句話本就是不可能的,會這樣講不是說藝術作品無法從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而是,本來「藝術家光環」這種絕對個人主義式的東西,本來就和作品以外的,包括製作作品的過程,甚至藝術家的經歷和出身有關。於是,人際關係並不只是純粹的交情,更是從私領域的變成對作品公領域的解讀,但這麼說來,不是就意味著無法單獨去看作品了?這樣的說法不是與ㄧ般民眾的認知恰恰相反,因為藝術作品本來自身就必須具備溝通的能力不是?就算是一般民眾要依靠「導覽」去瞭解作品,應該通常只是輔助性質而已吧? 兩種的論點都正確,但這邊的要說的重點應該是說,以現實來說的作品評價「是甚麼就是甚麼」,就算是按讚非常踴躍的作品但在現實的藝術結構中發揮不了甚麼作用,那也僅止於按讚;反之,按讚按到作品「改變了」原本的藝術評斷,或者應該更正確的說,他並沒有「改變」,而是應該這麼說,「好的作品就會是好的作品」。 好的作品就會是好的作品,這樣的說法來到了,下一個階段的問題變成是,原本必然主觀的藝術創作變成客觀的過程,也可以稱之:可被「科學化」的掌控。舉例來說:之前東南亞同學展覽投其某藝術圈所好這件事不斷想起:如果藝術變成是某種客觀性那如同可預料出會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