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甦醒 Winter Sleep

昨晚看「冬日甦醒」,看到前20分鐘,就想到某老師說現在藝術圈創作:「愛政治勝於愛藝術…而「藝術的政治化」作品則仍舊陷溺在政治現實的沉重沼泥裡,在已知的意識形態中同語反覆,令人感到疲勞!」(註1)深表認同。不過我是反過來想到,不管是如何抽象的表現方式和個人化的內容,有藝評人同樣會把任何當下的藝術創作都可以是政治社會性解讀方式,原因是創作者的生長環境就是在當下的政治和社會。但我卻同時又可以看到,很多藝術家所表現的叛逆,只不過是青春時期對學校和家庭不滿,現實生活還是跟一般人一樣熱烈且「無知」的擁抱這個消費世界。


上面說的「無知」不是貶意,而是如果「知道了」又如何?談一下「冬日甦醒」,這又讓我想到一個意義的成立,到底是思考的?還是生活的實踐?而有人說知識是一種思考之事,這好像在以前跟現在有些不太一樣,如同臉書的世界很多文學名人的發文,那已經是一種分享性的思考實踐。



也就是打破玻璃那一段,以生活的實踐來辯證倫理與道德確認本片的敘事基調。而那前20分鐘十分高明,卻也是十分片面的,不負責任的陷阱。因為在而後三個小時之後看完,再回頭去看前20分鐘的片段,會覺得完全不一樣。是因為後來的劇情讓觀眾補充了單就一件事情上面,所謂公平與正義有了許多可供參考的外部因素。不是在講法律和科學,或許知識分子的無力感是真的,在跨越思考的實踐過程中的無力感,但絕對不完全是偽善吧。


而是,擁有知識之後的個體(對話中間夾雜著主角與環境的孤獨身影),理解苦難是怎樣的一個過程?是與實踐脫鉤的打嘴砲?或是我們講真誠的人,心裡想的並付諸行動。更進一步的問題或許是,當代社會「自我」實現的艱難。這中間帶有某種宿命性的口吻,像是電影中富人施捨窮人的錢,撇開有錢人的天真(直覺讓我想到蔡13),羞辱到窮人的自尊而不自知的階級對立判斷。必須注意到的是,體現一疊鈔票被丟到取暖火爐的寒舍當中,希望瞬間消失,而能做的僅僅就是這樣的活著;如同,當代社會的「自我」實現必須被政治與群體之間劃分出來(並且往往有種,成事在人,思考無用的感概),於是這個衡量的天秤中成了個人信仰的準則,達成了宗教的層次。(電影中有一段對話是在講伊斯蘭信教的人的信仰跟沒有信仰之間的問題,或許是在講土耳其本地信仰上的問題)





所以看完好像沒甚麼結論,應該是說,對應著自身的抉擇是甚麼,選擇旁觀還是涉入其中,好比出戲院就遇到賣口香糖的阿嬤,就是首要的問題。


 <後記>
本來看完家用版的,中間談話翻譯一度懸浮在抽象名詞之上沒抓到重點,看了其他的review推敲大概,無大礙。一度覺得同是去年坎城競賽片「纏繞之蛇」更勝於「冬日甦醒」。但寫出來之後,就沒有這樣的困擾。


 <後後記-0224/02/08>
重看之後的電影結構圖




註1
節錄自顧世勇在簡子傑臉書留言片段
簡文中所謂的「計畫性」創作所欲指出的是藝術家和社會現實的關係,而藝術家表現個體的作品被他視為是和社會隔離、自外於現實的作品,或「作品化」的作品。這種分化藝術家內在表達和外在表達的二元對立思維是無意義的,因為我們並不能說明一個外傾的藝術家不關心自身感受,或內傾的藝術家不關心外在現實。這般簡化的二元對立語言就是一種政治操作,非關藝術的談論,這就是目前台灣藝術圈的現況:愛政治勝於愛藝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今天的藝術家對社會所投以的關注及其所扮演的積極作為是極為重要的,因此,相應於現實的「政治性」也是必然的,但相較於現實中的政治,藝術家的「政治藝術」如何發揮它所不能被替代的創造力,這才是我們所關心的,換句話說;「政治藝術」的創造力能使人從沉重的政治現實中給出一股「輕」的質地及清新的活力,而「藝術的政治化」作品(如果它還是作品)則仍舊陷溺在政治現實的沉重沼泥裡,在已知的意識形態中同語反覆,令人感到疲勞!


繼續前述「藝術現實化」的問題,當今藝術已幾乎全面性的掉入跨國資本主義的邏輯,一切講求功利及效率,過去藝術相較於現實的「無作為」、「無功用」、「無效性」,今天被視為是過時的藝術本體論觀念。即便是「無作為」、「無功用」、「無效性」成為一種藝術手法,在今天也被期待是一種「政治策略」(頓挫藝術),這仍舊是以藝術對現實的「有效性」程度來評價藝術的價值。這些帶有「左翼評論」的觀點,最令人擔心的是左翼論述淪為他們的「品味」,而實質上他們不自覺地仍是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的幫兇。 







留言

  1. 嗨嗨..新年到..賀新年..恭喜發大財..
    親愛的好友..我來跟你拜個年囉..
    祝你羊年行大運..財源滾滾..羊眉吐氣..身心安康..萬事 皆如意..
    嗯嗯..新的一年咱們要繼續一起給他加油ㄛ..呵呵..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