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9月 18, 2012 新作品發表,北藝大新媒所101年評鑑展,金評媒,9/17~9/21(10:00~17:00)在台北藝術大學地下美術館,歡迎前往參觀。論述我用了我在在路邊撿到一間公司的識別系統招牌,並將上面的圖案並將上面的圖案延伸出了一個三面投影的空間。因為我第一眼看到那個被丟棄的招牌,那個傾斜的F字樣,就好像看到了一個游泳池的角落,一處似曾相似的場景。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 - 3月 28, 2025 看了《鬼才之道》大概能理解為何票房不好,電影以台灣式鬼片結合綜藝節目、網紅爆紅等傳統電視過渡到現今網路影音的拼貼形式,劇中像是一種鬼片迷的解構,許多幽默展示著鬼如何嚇人的「幕後過程」。但會令人想到之前去復興商工兼課,往往發現原本想要藉由讓他們欣賞超級白癡的影片去激發同學要發揮白癡的創意用在自己製作影片上面,卻發現自己正在面對的世界,就是白癡的影片本身,後面根本沒有任何東西了(註)。 只是複製活人世界「冠之以名」的死人世界,電影的設定可以置之不理實際上佛教或道教的生死觀;或是此「無害烏托邦」 正好無法述說著,正是「死亡是活著的意義」,意思是在死亡之前的意義,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悖論。無法述說著,如此欠缺在電影中只是被定義成消失,或魂飛魄散等「活人鬼片」定義的失敗,正是這種失敗對應著電影中平凡之人即將消失的倒數期限中,誤打誤撞的爆紅,悖論或精神分析式的:如何成為不恐怖的厲鬼,卻依舊對於眾人簇擁的嚮往,同時符合電影中建立一套「不紅可能會消失」的制度,藉以「反」映(諷)演藝圈、媒體生態的冷血。 根本的原因並非是「正或反」,而是藉以否定他者的自我肯定,是俗世表面的功成名就,乃至於女主角王淨自認庸才且胸無大志的平常人本身,其實「他/她們」才是必須被肯定的他者。自我死去,他者會繼續存活,如同沒人會知道真正的死後世界,但「電影」卻自作聰明得很,把平凡者「再現」成一位努力追求功成名就的活人自我,同時發生在電影中宣稱的「死後世界」中(精神分析式悖論)。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如此無法被述說,印證著人生悖論;對應著電影中的悖論,沒有「真正死亡」的世界(注意,不是人不會死),一切都有意義(明顯電影比較把心力放在對於鬼片解構與綜藝挪用的幽默感,而非編劇上的巧思),但也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後面根本沒有任何東西了)。 如同清明節掃墓聽到親戚在討論分完家產,哥哥怎麼不一起把房子拿去都更這樣,死者早已安息,活人繼續在現世糾纏。 (註) 節錄自過去文章,連結如下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html 閱讀完整內容
《艾諾拉》 - 野蠻世界 歡喜就好 - 12月 13, 2024 作為沒有太喜歡導演西恩貝克Sean Baker過往作品的觀眾,如《歡迎光臨奇幻城堡》對其描述底層過於浪漫的憐憫或相互取暖頗不以為然。自己好像比較喜歡那種我們認為底層很慘,然後他們會跟你說慘在哪?因為沒錢?然後跟身為藝文觀眾的我們說:我活得很爽、很快樂耶。 確實以「文藝動作片」的觀看標準,《艾諾拉》 如此合法的糜爛與荒淫生活,以拳拳到肉、各種撞擊,髒話連發、廢話連篇就是make sense,堪稱西恩貝克的終極進化之作,如此生猛的生活方式就已經是接近生命的本質了,在此用什麼論述框線都顯得不自量力,多餘且眼界狹小。 也完全明白生活的劇本,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尷尬,進退兩難的時刻。男主角伊凡因為年少輕狂而草率結婚,而後面給予他瘋狂權力的大人說這樣太荒謬一定要離婚,於是原本狂暴吶兒就變成小吶兒(見英雄聯盟)。 去拉斯維加斯結婚的橋段 所以本片最精彩的段落,是後段伊凡父親私人飛機上的對峙,與拉斯維加斯解除婚約的地方,聰明地讓玩世不恭挑戰律法與制度,並且更好的是讓「動物性」登場:不只是瘋狂、慾望橫流,而是與身俱來生理男女的差異,往往超越了階級,例如常聽到的直男對話:反正男生就是視覺系動物,性慾導向,同時又是一個賺錢的人,於是後來真正握有權力的卻是富豪的老婆? 性別與政治的交會,往往不是單向,僵固的,而是交會本身、當下,敵我劃分不斷在改變。如《艾諾拉》的「婆媳問題 」,因為兒子被另外一個女人搶走了 ,母親現身,伊凡從揮金如土的土豪變成小屁孩,逃跑不斷買醉,最後沒錢還是被抓,認清這只是個屁孩的遊戲,只好認輸,女主角艾諾拉生氣,破口大罵:這沒用的東西!媽媽從管制者變成的小孩長不大的守護者跟女主角對嗆,而爸爸在旁邊偷笑,除了猜測他應該也是不太高興老婆獨裁,於是心裡暗爽,這小子跟老子有87趴像,都是妻管嚴。 兩位俄羅斯男性臉孔,與帶有亞裔感的女主角 而末段保鑣伊格與灰姑娘艾諾拉的取暖,聯想到過往導演的對於社會底層的終極關懷,但這次似乎高明許多。以艾諾拉嘴伊格娘炮雙關的言外之意,開啟了生理與氣質的陰陽之辯。女生被綑綁的時候,說伊格應該會想上我(不管是自身從事鋼管女郎的直覺,或是性別倒錯暗示),艾諾拉說其實很討厭這樣。可是在後來提到時內心其實也蠻愛的?在此並非鼓勵現實狀況,而是電影中艾諾拉用身體皮肉討生活的寫照與姿態,太娘砲就會被吃死死的,即使娘砲(pussy)某方面就是對「女性服務產... 閱讀完整內容
《再見機器人》 - 5月 13, 2024 一如動畫的簡單線條卻建構角色複雜的內心情緒,《再見機器人》看似當前新穎的Ai與機器人題材,內核卻是過往古典時代的老派浪漫(主角DOG與機器人牽手畫面好比想像著台灣瓊瑤電影會用的特寫),以致敬紐約城市街頭與紐約人的多樣性(各種動物)配以七零八零年代迪斯可放克舞曲,包裝著現代人孤獨,恍若描述童貞般介於友情與愛情的素樸情感。 中英文片名,各有指涉「再見機器人」除了電影劇情,因為意外不得不拋棄,暫時跟機器友人說再見。另有更深刻的「告別童貞」意味,如同初戀的美好像是過往雲煙,只能是一種緬懷。而英文名片Robot Dreams:「機器人之夢」則是巧妙利用擬人化,投射多段夢境表現主角與機器人關係曖昧不明的小劇場。電影以流暢的夢境轉換悲喜交加的戲劇性,體現夢境存在等同於人類存在的慾望投射和想像之物,甚至一如精神分析般指稱著夢境就是慾望的懸置,表示著做夢之人永遠無法達到的真實(REAL)。 《再見機器人》以訂製一個機器人朋友(伴侶)為起點,至於本片到底有沒有機器人感?對於物體、無生命的功能性、Ai機器人可否「學習」人類情感等等問題已非討論範圍,也就是說「機器人的夢」,如同經典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本身邏輯正確與否,並非本片可以回應對於「機器人議題」的答案。 賣熱狗的臘腸狗老闆 比較要說的是,本片以機器人之夢的套層結構(虛構的機器人與會作夢的「物」),再加上同時以動物作為「擬人化」的基本設定,主角DOG可愛狗狗扮演一位孤獨的宅宅的寫實性,無非讓人想起另一部動畫片《動物方程式》在擬人象徵唯度的運用,動物不只是表面上,而是在實存(現實)之間的模糊地帶(註1)。 雖是機器人樣貌,卻有著利用夢境讓觀眾得知他豐沛的情感與內心幽微之處。幻想中的幻想,物與動物作為人形皆被擬人化的觀看距離,撇除本片的老靈魂精神,對我而言有趣的是,擬人化作為虛構的框架效度如同我們做夢夢境的形式往往會逾越內容本身,如同一時想到的例子:A片的劇情若太過離奇,會影響「實用性」嗎?(註2) 到底是不是「真正機器人的夢」,(就內容上)或許不太重要,但重要的是「它就是機器人的夢」,這樣幻想「物成為人」的合法性,好比以前港片律師戴著假髮就像是律師般的虛構提示著他們正在演法庭戲,就像是《動物方程式》以喜劇其實像是在說「動物不好好當人的話,就別怪我把你當成動物」的內在意識,以可愛化形式包裝著階級,真正(REAL)是暗...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