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識形態影展(impure)和所謂「不純」的危險?
先記下來,光點的 藝識形態影展(impure) 目前看完「radio on」與「傑克史密斯與西洋道德淪亡記」,除了讓人每次想到如,現在北美館在展的「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從畢卡索到莫內等「現代藝術」總是會言之鑿鑿地宣稱「經典在當代如何可能?」。另一方面,翻到本次藝識形態的開場介紹「冒著不純的危險」,兩者加起來看來確實是有種,冒著不純的危險如何可能? 開場介紹節錄:「 但問題來了,當電影要拍其他藝術時,不純的電影如何去拍其他「純」的藝術?它如何能拍到藝術最純的部分,也就是與透明的形式合為一體的主旨,藝術之所以是藝術的「意念」?或者換個方式問,一個電影導演如何拍另一位藝術家以另一種媒介來創作?他是否可能拍到這個藝術家正在發展中的概念,同時,經由這個過程,向我們揭露電影本身「不純」的特性? 」 上面講得頗為吊詭,還有後段(見官網)說的「跨界」可能變成會探討過廣,礙於篇幅,只能採重點式擊破,直接就影片來看,如「傑克史密斯與西洋道德淪亡記」變成是看傑克史密斯的作品本身(如上)是否比「紀錄片」獲得更多?這類自傳性成份過高,往往電影成為「依附 」姿態,變成是「資訊」傳達,如傑克史密斯生平、相關評價,檢驗標準在於電影中後段看得會有點厭煩的感覺,意味著對傑克史密斯已經差不多了解了,好像接下來必須看「作品本身」才可以解決,到底傑克史密斯的異國情調和所謂美國地下電影的烈燄是如何?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不純」在這裡不像是混搭還是跨界般意有所指的向外延伸,而像是果汁含量始終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果汁飲料」,意思變成是考驗著我們對獲取資訊或者感知處理的內部問題,而好像無關乎電影或者藝術形式上意義。 另一方面,如此陰鬱風格的「radio on」,若已經是先看了往後一干年輕虛無的電影之後,再看這部好像變得不是那麼「有效」(如最後面車子壞掉讓人想到侯導的「南國再見南國」),而冷冽酷黑色的表現形式與長鏡頭相較之下,自己早已經過種種悶片殘酷洗禮,也是沒在怕的。「radio on」經典的意義,就好像「後龐克」等涉及音樂上的標籤容易變成這幾年金馬影展所策劃的「音樂電影」專題,但我都會盡量避免在搖滾樂或電子音樂上容易引發「個人私密興趣」情感投射擾亂以致於轉移「電影性」的焦點,所以對我來說「radio on」的意義變成是布里斯托海岸的地理景觀和70年代面臨石油危機和英國即將步入柴契爾夫人極右歷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