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台北電影節 壹

黎巴嫩(Lebenon)這部片是黎巴嫩內戰的背景,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一樣往往本來要藉電影了解「國際情勢」,可是卻幾乎因為電影完全在「坦克中」的拍攝的概念(巴席爾跳華爾滋則是類動畫紀錄片的概念)而轉移焦點(不是說忽略歷史,而是沒什麼好講的),讓人想起希區考克一部完全是「在船上」或是在「一間房間」(好像是奪魂索)拍攝的電影,這些很可能都是以唯一個空間為出發點,進而因應出的場面調度(如因為空間有限而常會有的廣角鏡頭、和很近的特寫)。 「戰爭的身體」-坦克,必須(也可以)靠著聲音和特效的運用來達成一種不存在(絕緣)的戰爭電影,也就是說坦克內的主角和外在的空間都必須經由「中介」的蒙太奇來進行串聯。反過來說,我也可以經由更改剪接、對白、聲音和視覺特效來「提示」坦克車內其實是在山洞裡面或是其他地方(就像是希特勒帝國大反擊那樣)。 那我可以說坦克的「軀殼感」似乎不太像電影院「方盒」的感知模式?因為到後來坦克被攻擊一陣十分精彩的聲音特效(會說是「特效」是因為,在坦克裡面根本看不到畫面,或是不需要畫面),已經讓觀者產生一種置身在坦克車裡面的感覺了,也就是說照實際狀況喇叭發出來的聲音應該是「軀殼外面」的所遭受的襲擊,但實際上卻是電影「軀殼裡面」發出來的。所以,如果抬頭看看喇叭發出聲音來源應該更會有「幻覺解除」的感覺(如十八層地獄機械人露餡的發電機)。 從觀看一群人在坦克中,又好像自己置身在坦克中,這樣常常主客體不斷切換,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源自於這部片豐富的戲劇性可能會帶來某種程度「沉浸」感知的干擾。置在坦克中搭配上充滿叨絮對話和大量人物特寫,這樣的安排看起來確實不是什麼太了不起的概念(企圖是要創意和劇情通吃的感覺),所以當電影大量著默坦克內恐懼、憤怒、悲傷等等戲劇情緒而映照出,充滿血與汗還有泥濘等等,油漬黏膩如嘔吐物屎坑般的視覺感,那種幽暗、煩噪、悶熱都讓我遙想起當兵時軍中的封閉場域,一種身體髒了不能洗澡演變成男人眷戀的體臭,這些種種再怎樣都像女性同胞從男性們口中所得知的「從旁觀察」。而不是因為轟炸聲音的轟炸「模擬」出坦克軀殼的「薄」而能「感同身受」。 失戀男人旅行日記(I Travel Because I Have to, I Come Back Because I Love You) 本來是還蠻期待的一部片,但結果有點失望,最大的原因不是它很悶,而是主角始終保持十分自溺的調調讓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