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問題

起初是前幾天在公車上的時候,算是難得找到可以好好聽音樂的時間和場所,因為公司有流行歌曲當背景音的時候不方便自私介入,或是回家在房間聽音樂在做別的事不能專心;雖然必須承認,就算是已被歸類「音樂資料庫」的樂團還是有那種團名完全沒看(聽)過的陌生情形,最常見的狀況是,播出來的音樂很耳熟但卻好像有名字在嘴巴裡面吐不出來、噎住的感覺,甚至搞不好是自己根本沒記起來過。更曾經有一陣子渾渾噩噩,好像沒什麼認真聽的音樂,因為存放在「正在聆聽區」太久,就直接保送「資料庫區」存檔。到底怎樣才算聽過了呢?次數或者感受性的問題?非要寫下心得才算?就像聽音樂跑步的時候,為了「減輕」身體的負擔,而將注意了放在聽音樂上,但後來卻不太記得聽了什麼? ● 或許這是跟資訊爆炸有關,但我重點不是這個;那是不是生理上的「記憶」問題呢?可是又好像不能完全歸類為如此邏輯的運作;像是好比說,不知為何想起之前看了很久看過的一部片居然完全沒印象,我在想說到底有沒有從那部片得到過什麼,是不是已經沒有比「懷舊」更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因為電影至少沒睡著的話,看過一遍有印象,有些還可以快轉(像是有些短片);為什麼可以快轉?是因為判斷說沒快轉跟有快轉獲得的一樣多,所以倒不如快轉?就像是很久以前還會去誠品音樂買西低在試聽機前面試聽的時候,冒著不尊重音樂的風險,不耐心的快轉來決定這張西低可不可以買(抓),但也是有碰過聽十遍之後才開始覺得好聽的,那不就等於無緣了? 說到了看書,有些人是有「書摘」的習慣,三不無時還可以「重點複習」或是「引用」替文章加分;像我這種比較少看書、記憶力又不好的人,之前看書的時候是有寫一些摘要記在筆記本或小紙條上。但在寫這篇的文章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那些摘要搞不好就不會再看過了,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有新的,不管是書摘也好,或是突然冒出來的想法也好,新的一直更新佔據思考的狀況下,舊的筆記本它可能不會是新的起點,變成只是像翻舊日記一樣的「懷舊」行為;當然它可能也會是新的起點,就像是恐龍化石的挖掘,人類之前的過去是不是已經包含在裡面了呢?這倒是提醒了我,那些過往的摘要可能是一種「覆蓋」行為,還是能成為新歷史? ● 在房間怎麼去想像外面的世界,例如:突然下雨了,鐵皮屋發出聲音知道了,還想像外面很冷的樣子,又如果是最下面那張照片 有人站立在許厝上面,感受到了重量,灰色又像是連在一體,突顯了草的綠 ,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