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母親(Mother)


1.
最近上院線《非常母親》的後段劇本與剪接確實優秀,結尾也很不錯。但「影像」部份可以檢驗就是,如果有人有看過印象會發現,第一個鏡頭:就是媽媽在裡面切草藥看著店門口,到了後段這個鏡頭又再次出現的意思是,一開始的兒子,後段變成了警察,會如此重覆的鏡位,導演的用意我覺得是一種「記憶的邏輯」展現:在劇情上,前面的鏡頭充其量只是破題,後面那個鏡頭則是相當關鍵的一個轉折:兇手暗示,上承母親殺人結束,但其實是捎來兒子脫罪喜訊。然後母親切這個動作,意思是分心,心繫在切動作之外。而那個切的動作,放在後段讓我串起導演對物件細節描寫用心,但也曝露出除了「切」之外其他的物件(如高爾夫球、球干、手機、寶特瓶、針盒)或其他細膩描繪的動作,只是變成了情節的幫手,在怎樣都不能讓影像與物件提昇成另一個層次。


而「記憶的邏輯」是說,這樣重覆的安排可能是對於導演有更重要的用意,即使他在劇情外,後段的出現是某種喚回,表示著前面一連串事件的回歸,也更像是喚回影片一開始那個最初的記憶,像是把線性的歷史變成環狀的。但之所以它不能夠像《男孩看見血地獄》有一個「黑夜過了就變成白天」這樣「完整」,或是擁有一個「絕對」時間,《非常母親》反倒就是訴諸事件的巧合,變成一個操控之下的邏輯推演。


2.
不該直接談「理性的限度」,我的結論是把此片當成一個「懸疑電影」的狡獪騙局,包括前段地方性的粗獷與社會階級的部署,鋪陳著主題:「弱勢」的主角被冤枉,觀眾本來就帶有「一定無罪」的預期心理。而巧妙的將觀眾思考線索與母親同在的更大原因,除了本來被極度懷疑的兒子壞朋友,還有千辛萬苦請求最好律師幫忙,都不約而同地為這場騙局煽風點火,在沒有任何結果之後,為了繼續尋找證物,觀眾幾乎在這個時候是完全進入劇情融入母親的角色,也好不容易找到重要證物,再之後,情勢才整個逆轉。


但在懸疑片的框架之內,從迂腐警察吃案嫁禍談體制的荒謬(看似講求證據但卻是根本在惡搞),想要社會性地對照出監獄內的某種無辜和單純似乎太弱。反而在看似一連串爭辯「真理」的相互感擾的層層架構中,導演可以動手腳的地方其實就只有母親和兒子可以兩相對照。


3.
因為:警方前面說過了;而其他人物變成了完成這部「偽」冤枉懸疑電影的幫凶而已,不太能夠提供另一種「我們該相信什麼」另一種的觀點;比較特別的是,流浪漢的意義好像也是為了「最後」,無緣無故被火燒的房子,成了之後不會被警方調查的「階級」理由。這樣的邏輯,讓我想到被謀殺的女孩不也是只留了家境不好,只好靠跟一堆男孩(人)援交賺錢給阿婆買酒,這樣極具話題又讓人暇想的「女性形象」。而我們也不該把被謀殺女孩的手機裡的照片裡有流浪漢,繼續延伸說是不是女孩下賤到跟骯髒的流浪漢援交這類無關「底層」的辛辣話題。(而回想主角因為被罵白癡,而賭氣將女孩殺死,這樣地具備隔天早上報紙「發現無名女屍」新聞標題,卻其實是架空的背後意義)也難怪這樣子具有操作媒體手段的「類型」電影,但卻又俱備了地方性的破敗氣味,就好像街坊鄰居三姑六婆的「八卦」一樣,這樣(意外)地錯置反而是我比較欣賞的地方。


清除了上述層層「迷障」之後,清晰的來看母親和兒子的「某種真理」的東西似乎也就容易多了。首先,法律判別的問題不該成為是戲劇上的另一個問題。例如弱智的主角本身就不太具行為能力,所以該有什麼樣的懲罰,都該由法律來回答,而不是電影。但本片十分狡猾的是,反而那(法律問題)就是電影設定好的詭計,也就是說,我們都一直認定弱智主角無罪,到後來卻又縱容自己(觀眾),就算人他殺又如何,弱智不必要為殺人的劇情付出太多的責任,這個我們一直看在眼裡,卻又十分緊張地將破案的擔子是重重地落到媽媽身上,也無怪乎主角從頭到尾無須表明太多立場,他的「局外」甚至只成了觀眾在旁默默看著媽媽的那雙眼睛,那雙眼睛看到了最重要的那場戲,那個轉折,看到了為了兒子可以殺人放火的「瘋狂?」行徑,還將針盒當作最後的一個提醒,並且以一個「告解」來說,那樣的「真理」(整部片指向的、母親的、其他人的)好像在也清晰不過了。



(後記)
原本只是想稍微寫一下本片部份用想的比較難釐清的地方,沒有想過要發表成一篇文章(神聖性的感覺),頂多當作筆記回應,但後來字數越養越多,想說部落格也乾旱很久了,就順便澆個水。


至於最後一段那個「清晰」,是對應於觀影途中的有些「混亂」,主要是對於片中刻意在記憶與真相做層層交錯的干擾詭計,但這樣談下來,好像母親的部份(內在 精神 行為),已經一點都變得不複雜,甚至我已經無話可說(才會以清晰結尾,因為對母親下結論我覺得很蠢),所以我之前「比較難釐清的地方」應該在於是-從地方性階級發展出來,所謂懸疑電影的詭計。這條很重要的思考路徑,認清楚這一點之後,母親的部份就沒太大問題了。


但還是有問題的是,最後流浪漢與喜憨兒的犧牲,我覺得不能說「弱勢無辜靠著更弱勢無辜的平反」就更彰顯社會不公,這說法不通,而且很多餘。因為照比比所說他們兩個是沒有包袱的人,所以就該死,當然這是情節上可以說的通的。可是有一個道德上的矛盾是說,那這樣跟一開始的弱勢同情的鋪陳心理是互相違背的。應該說,這種做法讓我感覺,反而電影完成後,很奇怪的是,我們已經不在同情弱勢了,還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劇情,所以弱勢不弱勢還有那麼重要嗎?


這個道德(或是概念上)問題好險我終於寫出來了,YA!


留言

  1. 可愛的小天使~~~支持你~~~

    回覆刪除
  2. 看完了艋舺小記

    確實一如預期,變是「劇情」閉絕的狀態,著重角色(亦正亦邪)。外在

    環境缺席造成懷舊不是再現(某種寫實意味),而是一種媒體眼中的台

    客,一種片面、拼貼、視覺符號式的民俗想像神話(類似張藝謀早期)。



    大環境的時間性演變牽制個體,架空的時代背景,在地環境現代化、科技

    化、工業化必然性的隱喻不能成為有效的批判是說,著重角色的內心塑造

    和善惡的模糊 ,而盡量拋開環境是如何的立場;縱使是個體被大環境改

    變的某種結論,到底有沒有在說現代化是如何?到底1986當時是如何(解

    嚴?)沒有「真實」歷史的必要性,沒有歷史的歷史的艋舺又不像是台灣

    八點檔「邏輯不通」的情節,例如「同志」的兒女私情,為了「顧全大

    局」,成了決定性因素。就像「天下父母心」的志輝為了替蕾蕾報仇喪盡

    天良;Geta是誰殺暫時省略的用意,在於連結之後哭在一起回憶,真正殺

    死老大的兇手是為了愛人「志龍」逼不得已,對照志輝的樣版輕佻,複製

    貼上的戲劇性來說,阮經天十分「正常」的又「古典」的血肉之軀,「天

    下父母心」邊演邊寫劇情以致到討論區都可以影響戲劇本身,角色常常冥

    頑不靈鬼打牆的「反常」情況,更顯得艋舺編制完整的團隊之下,極具古

    典的劇本結構,所欠缺的必定是超越文本(劇情),形成在地轉向有別於

    好萊烏的再組織能力。

    回覆刪除
  3. http://www.taiwanonline.cc/blog/Leone7382/1322.html 熟悉江湖人士眼裡的艋舺(感謝thinkpink提醒我有這篇文章)

    裡面提到的部份不合邏輯有一部份是黑道不夠「真實」,這個之前就有談過了,所以第二部份比較重要的跟劇情有關的是:幫派利益關係沒交待清楚。說要合作,但不知道要合作什麼,裡面幫派的「營運」狀況也很少提,當然也會懷疑趙又廷的錢是哪裡來的?也提醒了後面談到艋舺的未來是什麼好像很含糊,當然之前有說過,在一個閉絕空間,以角色心境為主的敘事狀態下,把利益關係交待太清楚會不會影響幾位偶像的演出?還是說反正就已經是命定是有錢人家的小孩了,錢哪裡來去由觀眾自行想像。

    這邊要談的應該是敘事「空缺」的問題,角色外在的空缺可能不是我們不能信服劇情的裡由(但或許會稍有遲疑),一旦落入角色的內在的圈套之中(如蚊子和小凝的愛,已經不是兄弟和妓女的愛了,而是偶像劇的愛),就會覺得那一點都不重要了(焦點的轉移),所以分析到這邊很吊詭的是,艋舺最後「非常明顯」是在講人被環境改變,但艋舺的部份空缺卻導致:是人在塑造(空缺出來)的環境。

    (編按:這邊是假定不是編劇不會編,而是編劇的問題到底是怎樣的編劇問題)

    回覆刪除
  4. 看完了眼淚小記

    看完「眼淚」還不錯(受到各方推薦&票房告急!),比想像中好看,支

    持「台灣」電影可以去看一下。



    但又不太感到意外說,自己不太嚴苛的標準看待一部所謂以台灣高雄真實

    為出發點的電影,就是看不出來太多影像上的刻意,例如一開始南哥送病

    人上床那個突兀的鳥瞰鏡頭的運用,不知道如何解釋鏡位的用意;長期時

    間的鏡頭,剪跳接運用(如砸檳榔攤那場戲)都突顯這部電影的影像註定

    要為劇情服務,即使是看似頗具巧思的鏡面移焦攝影和解尾的手持模糊效

    果,又像是某種戲劇原則下的產物,看不到影像足以支撐出來的東西或是

    引導另一層(非劇情)思考的軸線。



    所以,以某種在「真實的維度」來說比起「四月三週又兩天」或是「孩

    子」不論是偏長鏡頭或是全程手持搭配蒙太奇足以內化思考的「風格化」

    影像,比較起「眼淚」的寫實是著重語言的寫實和角色的寫實,而非影像

    上(如前所述)剪接上(懸疑省略)的真實。



    劇情上,南哥角色的困惑是一大主因,從最後爆點往前回溯,帶著過去罪

    惡的警察,命定的悲劇角色,向被受害者家屬尋求救贖這點沒問題,有問

    題的是他被同事的出賣,真的就是所謂自作自受,還是大環境使然?面對

    另一層「真相」(黃建委的愛情和職業的選擇(他愛哭,但有為何哭),

    和房思於在船上交易的真相)的道德和良知,房和黃選擇最後消失嚴然讓

    南哥變成裡外(過去和當下的兩件事的失敗者)不是人的「搞笑」倒楣

    鬼,曝露出「眼淚」太多角色,不好處理,反正最後都是南哥的錯。



    另外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透露真相」兩場戲,房思於在偵訊室的戲演的不

    錯,但更重要的鄭遺農的那場表現不太夠,個人覺得兩人角色對調是否會

    比較好?當然這是以開場字幕先出來是房思於所產生的疑問,因為另一個

    重點是跟導演的女兒或許有關,以交錯的兩段歷史來說,過去的傷痛在引

    導著現在,若是不換角色,但嘗試結構上對調(先交待過去)可能會有意

    想不到的效果。

    回覆刪除
  5. 4/21(三) 有一天&天師抓妖

    04/11(日)安娜迷宮

    04/17(六)坐立不安

    04/15(四)恐懼量販店(短片啦)



    奇幻影展先畫五片

    有要一起看的再討論另外買



    另外新增

    http://kaiak.tw/?p=40976 昨天把奧斯卡入圍短片看得差不多了。(感謝小老鼠提供)

    特別要說的是,得獎那一部不只是把logo變成動畫這樣,他讓我想到很多logo設計書都會把logo分類:圓型的、球狀的、三角的等等很多,那個動畫連結到背後龐大logo資料庫反映出真正由logo圖案「構成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圖案-動畫-真實」的後設關聯,所以可想而知結尾被石油淹沒的反消費意圖,之後一片黑只剩下幾顆星點和剩餘慾望的老歌吟唱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角。



    順道一提,圖型和現實的關連,例如:快結尾的地方IBM標誌一層一層倒下,看一下wiki所述(The striped logo was first used in 1967, and fully replaced the solid logo by 1972. The horizontal stripes suggesting "speed and dynamism."),速度和動態的靜態logo的半抽象意涵,轉變成動畫的動態化、具體化過程中有了驚人的轉折。

    回覆刪除
  6. 那個4/16(五)異形奇花

    我有買到票了可以去看

    上次香菇有找

    你們應該有看吧?

    回覆刪除
  7. http://photo.pchome.com.tw/notfind/034/

    新增照片喔!!

    回覆刪除
  8. 「追擊者」,發覺他的優缺點跟「非常母親」真的太相似了,優點的部份就

    不提了,當然某部這在國片看似正在起飛的當兒也應該還是比不上的:劇本

    的部份和某種程度上寫實氣味的演技,都讓所謂的商業類型電影在提升到一

    個層次。也就是在「殺人犯電影」當中,本質化去探討罪惡和信仰的部份

    「非常母親」明顯是比較技高一籌。由此可見「追擊者」在一眛劇情需要去

    「反類型」就已經必須考慮到現實生活中,贊成死刑的立場,因為電影中細

    心鋪陳找不證據的殺人魔一直逍遙法外,讓觀眾加深壞人更必須得到嚴懲的

    情緒,「殺人者要有報應」的信仰的主線昭然若揭,卻又無法提升到「罪到

    底要如何懲罰?」,那個關於「原諒」和所謂全知上帝唯度方面的處理,電

    影「觀念」的缺點馬上的曝露出來(這好像等於說李滄東利害一級),因為

    從頭到尾的一直抓著嫌疑犯毒打的主角,反而只能用「無辜」這樣溫情的訴

    求去支撐他的從頭到尾都沒變過的憤怒,就算他看著耶穌像稍有心動般產生

    一些些神喻般的影像感性,但「追擊者」依舊選擇這個貓抓老鼠般「索命追

    魂到底」的類型片宿命論。

    http://jackyheimovie.mysinablog.com/index.php?

    op=ViewArticle&articleId=1387093

    回覆刪除
  9. 「分居風暴」的強度有探討到宗教與道德倫理的因果和「現實」與真實(真理)

    之間的問題,而且是建構在如此帶有家庭與社會的通俗戲碼當中(一直在想台

    灣八點檔的爆炸性也很夠,但轉折很硬凹),更可看出導演與編劇節奏的快慢交

    錯相當靈活。俐落的運鏡和場面調度一時讓我想到達頓兄弟後期,而結尾的鏡

    頭很好是因為他利用長廊的透視和聲音帶出了家庭問題導致了一個集體的社會

    現象,那也就是伊朗當下的現實問題。

    回覆刪除
  10. 末日情緣比較是自己當前狀態內的投射。感性的告白與末世紀的影像,這樣的

    命題我在意的是是它怎麼從「廣告詞:回到純粹的感動」般的工業生產的複

    製,穿透到人對於存在的本質意義,和感官慾望落實的當代社會的普遍現實,

    那個現實和廣告的差異,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準是關於人內在時間的變化,一個

    遊移不定的心、遺忘與失落。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