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4的文章

《火上鍋》 The Pot-au-Feu

圖片
  《火上鍋》劇情主軸是愛情,如導演陳英雄所云,獻給太太的電影,是表現食物之愛、烹調之愛與創造之愛。劇情來說是以美食家多丹與廚師歐仁妮的愛戀故事,並穿插天才學徒學習和饕客好友共同品嚐討論。電影除了鋪成著女主角死亡的轉折幾乎是平淡如水的情節推進,在無事發生的邊界中解放劇情企圖與純粹描述烹飪過程,營造著像是「紀錄片」唯度,如同《刺客聶隱娘》(註1)像是接近客觀的武俠片,而《火上鍋》就是趨近客觀的美食電影。 筆者不熟烹飪,大概只會煎蛋和煮泡麵這類極為基本的,也沒吃過純粹的法國料理,對於烹煮方式無法評論。但面對如此看似美輪美奐的「煮菜紀錄」之外,電影營造的歷史氣氛涉及了像是紀錄了法國料理過去某段的歷史切片,於是攝影採取著像是古典繪畫般的再現著過往飲食與烹調場景 、物件 ,並強調光線、空氣等材質與氣氛感。 充滿 「 老物 」 的電影場景 如果沒說錯的話,原片名:「法式火鍋」代表著法國料理重要的靈魂:湯底、醬汁的運用,對應著電影純粹的敘事美學,有別於許多美食電影對於料理過程往往像是「變魔術」不太實在,省略看似過於無聊的烹煮過程;純粹的美食電影  《火上鍋》百分之八十鉅細靡遺的烹飪過程,食材運用與技術的描述,品嘗時講述食物風味與西方用餐時酒類飲用與食物相得益彰,電影在味道、記憶、命名、品嘗與評論之中一脈相承,一如主角對於學徒吃不慣骨髓的提醒,食物包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等文化特性,結合了先人智慧與藝術創造性。 純粹食物美學,超越了社會階級、象徵符號,於是不會去質問電影中的菜色,不要說窮人,連中產階級來說只是看得到吃不到。劇情中只有一絲絲對於皇室過於大排場的菜單,展示著美食家文化菁英對於財大氣粗,不懂菜單與食材運用必須起承轉合的譏諷之外,純粹食物美學,同時超越了動物保育,看到電影中幾幕被清理好的小雞、小牛的「屍體」,沒好好長大就被屠宰上桌,難道不會出現任何惻隱之心?電影再現了食用「圃鵐」這道後來被稱為禁忌料理,因為飼養過程不太人道,好比電影中因為這道菜太好吃,怕吃相過於難看,同時也怕香味飄走,必須把頭用白布蓋起來食用看似邪教的黑暗儀式。 《火上鍋》以讚頌季節、風土與被恩賜的萬物(食材)連結著崇高的人類之愛作為結語,卻讓有心人(如我)悄悄聯想著為了以美食達到純粹藝術的高度,背後看不見的犧牲,與總是顧全小局(如我)產生一絲絲倫理上的艱難。 (註1) 詳見筆者舊文 htt...

時間,電影厭倦這件事情

圖片
  兩個月忙作品沒看電影,雖然而後看了一部電影還能夠有一些想說的,但是事實上就是硬碟「片庫」看不完還一直抓片子,同時好像證實了有時候對於電影只是一種下載的擁有儀式,這樣如此的形式化甚至凌駕內容本身,但還是希望以後能努力看完。 因為時間有限可能也是要專注在看完能夠有一些想法的(相對快速消化一些看介紹下載但實際上好像還好的片子),或是趁著吃早餐時間看的片也開始產生遲疑,雖然wifey最近訂閱了Netflix,但事實上也開始懷疑如此短暫只是打發時間的觀看有何意義,或是因為頻道太多產生了選擇性困難,加上本來就對Netflix式的影片沒太多好感,有時候乾脆就關掉。 要說的是對於電影還能有甚麼期待這件事,好像在「休息」兩個月到了另一個「地步」,另一種「對電影的無感」,也許與之關聯的是自己作品所謂的戶外放映,反映以自我人生的電影對於虛構電影短暫的遲疑, 但說生命的電影太沉重。那只是聽到一首今年的新歌但用了可能是80或90年代的合成器編曲就令人恍然大悟,甚至早在幾十年的文章就察覺當時的自己已經感受到 洗衣粉代表著死亡的味道 ,也許只是明白自己最終在追求某種時代感、材料性,終究與時間和記憶有關的,像是一種死而復生,生而死去的來回過程。 而如此之下,用爸爸以前留下的相機拍攝作品紀錄,好像又是另一件作品,不是什麼賣弄懷舊或父子情的情感勒索,而完全明白自己要說的就是這種時間過程的儀式。

醒來夢境已忘

圖片
  醒來夢境已忘,但結論是人生態度是不是一種藝術性 解釋世界,發現世界 自圓其說(自己的創作、人生) 自我解釋 在於信念 溝通的邏輯 矛盾在於形式化 周末接案要紀錄什麼靈魂/心靈「導師」書籍演講 原來是之前還有看過她湛宇天夜網站 來聽演講觀眾蠻多年輕人,有某種動漫感。靈魂論,許多動漫電玩,想像的形式,如招式、戲劇性、技術層面。 就算是如「超譯尼采」這種斷章取義,語言的普遍性,在很多狀況層面上的挪用都可以讓人體會,但就脈絡來說,哲學上,或是對世界如何被詮釋與想像上,尼采對於西方形上學的反省,乃至於對抗基督教道德,在此超譯的當下都已經不重要。 也就是應該是重要的概念,在現世中反而不重要,甚至許多是剛好相反的。 反而是在藝術上要不斷革新的形式 或說思考形式的沒有形式。 在傳遞宗教的「話術上」,反而是最重要的。 說是話術可能帶有貶意,應該是說做為心靈導師以生俱來的特質,說得帶有哲學性宗教性外加奇幻感占星術,描述案例的超展開,對於旁枝末節的小劇場等等動漫敘事的「材質感」。一種新的形式,現世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 但就算是自己會覺得「保持純粹」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但是事實上就是叫我上去講,可能會被亂丟東西趕下台這樣,因為太過純粹會導致溝通失效(觀眾:工沙小)。 結論就是,會變成心靈導師也只是因為差一點沒有瘋掉。(會成為藝術家好像也是吧…?) 工作結束後聽到路邊年輕男孩熟悉的垃圾話 買公館潤餅 老闆蠻好笑重複問了好幾次顧客點甚麼 才又有點體會 理解生命再如何透徹 都無法解決自身陷在當中的困境(除非出家或死亡) 好像也唯有敞開「現世的經驗性」給人耳目一新 好比老莊式的在虛無、消極中尋找的一種積極性-自由 - 那天下雨 風很大 騎腳踏車要去工作室突然下大雨 連下坡都被大風吹到沒力 本來該是綠意盎然的河堤瞬間像是地獄 好像死亡當下 - 即使最簡單一句話也會忘記 越美好越不會是終點 上週母親節吃飯,話不多的兒子 衰老的爸爸 好像預見生命的終點 可以趁著起床流眼淚 - 多樣性的問題,資本主義,消費,創新的問題 難道是期待一種禁慾式 透通的狀況, 自以為無人知曉的苦行 資訊流通的現在還能隱藏(沒有人知道)的界線跟方式是什麼 眾人 慾望 虛假 二元區分 唯心論  存在主義式 老掉牙的東西 既政治 又個人 不能完全的區分 沒有任何結論 處在變動之中嗎? 看似靈活的答案,只是一種...

《再見機器人》

圖片
  一如動畫的簡單線條卻建構角色複雜的內心情緒,《再見機器人》看似當前新穎的Ai與機器人題材,內核卻是過往古典時代的老派浪漫(主角DOG與機器人牽手畫面好比想像著台灣瓊瑤電影會用的特寫),以致敬紐約城市街頭與紐約人的多樣性(各種動物)配以七零八零年代迪斯可放克舞曲,包裝著現代人孤獨,恍若描述童貞般介於友情與愛情的素樸情感。 中英文片名,各有指涉「再見機器人」除了電影劇情,因為意外不得不拋棄,暫時跟機器友人說再見。另有更深刻的「告別童貞」意味,如同初戀的美好像是過往雲煙,只能是一種緬懷。而英文名片Robot Dreams:「機器人之夢」則是巧妙利用擬人化,投射多段夢境表現主角與機器人關係曖昧不明的小劇場。電影以流暢的夢境轉換悲喜交加的戲劇性,體現夢境存在等同於人類存在的慾望投射和想像之物,甚至一如精神分析般指稱著夢境就是慾望的懸置,表示著做夢之人永遠無法達到的真實(REAL)。 《再見機器人》以訂製一個機器人朋友(伴侶)為起點,至於本片到底有沒有機器人感?對於物體、無生命的功能性、Ai機器人可否「學習」人類情感等等問題已非討論範圍,也就是說「機器人的夢」,如同經典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本身邏輯正確與否,並非本片可以回應對於「機器人議題」的答案。 賣熱狗的臘腸狗老闆 比較要說的是,本片以機器人之夢的套層結構(虛構的機器人與會作夢的「物」),再加上同時以動物作為「擬人化」的基本設定,主角DOG可愛狗狗扮演一位孤獨的宅宅的寫實性,無非讓人想起另一部動畫片《動物方程式》在擬人象徵唯度的運用,動物不只是表面上,而是在實存(現實)之間的模糊地帶(註1)。 雖是機器人樣貌,卻有著利用夢境讓觀眾得知他豐沛的情感與內心幽微之處。幻想中的幻想,物與動物作為人形皆被擬人化的觀看距離,撇除本片的老靈魂精神,對我而言有趣的是,擬人化作為虛構的框架效度如同我們做夢夢境的形式往往會逾越內容本身,如同一時想到的例子:A片的劇情若太過離奇,會影響「實用性」嗎?(註2) 到底是不是「真正機器人的夢」,(就內容上)或許不太重要,但重要的是「它就是機器人的夢」,這樣幻想「物成為人」的合法性,好比以前港片律師戴著假髮就像是律師般的虛構提示著他們正在演法庭戲,就像是《動物方程式》以喜劇其實像是在說「動物不好好當人的話,就別怪我把你當成動物」的內在意識,以可愛化形式包裝著階級,真正(REAL)是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