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遊記之二
過了一年多之後才又重新回顧去年東京旅遊這件事。一年多之後,留下了可以持續影響的經驗會是甚麼?不是因為一時覺得新奇的大驚小怪,主要還是在一種從台灣位置去想像與真實的日本之間的關聯性。 外國月亮比較圓,尤其是台灣沒有主體的狀態,隨波逐流的,因為台灣資訊非常發達又不像偏遠國家那種可以保持離群索居,不知道外界是什麼的大智若愚。台灣反而比較多是那種以為有世界觀的世界觀, 國人之間往往自我感覺良好 卻又對外國人的缺乏自信。 這樣沒有民族性的民族性,倒非有某種結論的,台灣應該要如何如何,反而是沒有包袱的,依附在清晰主體之上的曖昧,就像去日本好像見證了某種關係的產生。無非是對完美現實缺口的憂心,在台灣總會覺得,如果在國外可能會不一樣這件事,例如像是:台北的生活品質在怎樣也不可能比歐洲地區來的好吧?像是交通系統,台北捷運已經很好了吧!故反而總會有一種,在可以有進步的空間的心態下達到一種滿足。但去日本這樣一級文明發展的國家就會擔心,他們已經做到最好了,但發現了最好的方式也就是這樣而已,好像也沒太驚喜的,所以去東京現代美術館就有這樣的擔憂,習以為常在台灣看到就算是堪稱當代藝術的第一殿堂台北市立美術館,也不時會傳出「掉漆」的事情,這裡並不是說台灣的掉漆要如何改善,而是這樣時常處於「掉漆」的主體狀態,去了比較不會「掉漆」的國家那一種驚訝又害怕的感覺,念茲在茲的還是自己的「掉漆」的主體周遭環境的對照關係。 以下是之二的簡短筆記。 . 白色襯衫是擁擠地鐵的重要風景,上班族還有學生都愛穿白色,當然還有黑色灰色深藍都是判斷穿著是不是像日本人的第一印象。 . 擁擠的地鐵比台灣窄小但比較不會讓座?好是因為大家都很ㄍㄧㄣ上班很累壓力大,說一聲「使立罵甚」,又變得客氣起來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laryman 然後最近才知道日本上班族特別有一個的名稱。 . 實在忍不住要推薦一下Michel Gondry在東京現代美術館的個展,其中一個展場利用無線耳機將19部MV切分成19個頻道,觀眾可以讓身體遊走拼貼出自己的around the world。本來還在想他把MV剪成一小段一小段要幹嘛,沒想到一個MV導演的展覽不只是再現,而是讓觀眾也融入創造的情境。 http://www.mot-art-museum.jp/eng/exhi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