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喜歡小孩片的同事推薦,剛好論壇出現就找來看了。先來說點 「 好的 」 部分 :人類 意識如何運作 , 算是好萊屋電影比較少用的敘事方法 (目前想到有:變腦、全面啟動、和 Woody Allen 的一個片段 ( 註 ) ) ,於是肯用這樣的方式來說故事對一般大眾來說已經是夠新鮮的嘗試 。 不過這樣說 , 不代表一般大眾不會這麼去想像 , 關於人如何思考 、 人如何情感這件事情 。 好比說 , 遇到重大選擇時 , 好天使跟壞天使在頭上冒出來的交戰 ,已經是一種有些人會用的視覺的習慣了。就這樣「後設」、彷彿某種程度上的 上帝的視角 ,把 意識運作的視覺化 , 包含許多現實上的擬人化 ,出現很多 幽默外加感人的戲劇性這正是皮克斯的拿手好戲 ,對我來說最精彩的一幕莫過於「 抽象思維 」 這個場景 ,就視覺工作者而言無非是 對動畫「平面」的致敬 ,從 3D 到平面的「技術的展現」,我想這樣 動畫師的共同語彙他們一定在 後面 拍手 叫好 。 如同片名的意思 :「 Inside out 」,由內向外翻,由內部看出去的世界。 但說實在 , 我對於這種 「自以為」的電影, 並沒有太好的印象 ,如同「變腦」或那個編劇:「查理考夫曼」的有些作品,搞到後來十分地玩弄敘事的技術,過於形式主義。 那種如同我對 「 全面啟動 」關於夢境 戲法 「 被技術化 」 之後的取巧 ,有種 淪為空殼的危險 。 更不用說這種「自以為」雖開啟「意識運作」的討論,欠缺深度思考,反而淪為想像力太豐富的「單調」。說單調,是因為這邊正好相反的是,關於探討「意識」這個東西,像是「心靈哲學」,或是「精神分析」等在本片好像會被觸及到,卻因此被輕輕掠過,反而透露出想像力的侷限;仔細想想人的構成真的是這樣的嗎?有人則反問,動畫片而已,不用太嚴肅吧?如此這樣的反問顯現,理性地探討人的複雜性,反而被想像力給被單調化了,這個往往在「人的想像力不是應該最自由的嗎?」前提下。 想像力真的是最自由的嗎?當然這是因為這部片「 樣板模型 」 必須付出的代價 (疑, 皮克斯有必要拍出小孩子也看得懂的電影的責任 ? )。 倒因為果的迷惑 ,在觀影中途開始顯現,為甚麼一個 12 歲的女孩,不是很開心幸福就是要逃家使壞?我不是不允許劇情出現殊異情況,但使觀眾 陷入好跟壞的選邊站困境 , 那正是這部電影本身的命題 錯誤 (更正,我不該用對跟錯才評判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