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
我想就直接從觀影經驗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像是看到了「真實」的歷史狀態說起好了,這無怪乎也跟候孝賢的電影長久以來的特色相符合(有點廢話):質樸感,也有人說這就是是法國評論家 巴贊 所謂的電影的寫實主義;或許「刺客聶隱娘」可以稱為「武俠片的寫實主義」這樣或多或少帶有矛盾的稱號,不管如何,重點要問的是,為什麼會這麼覺得? 導演訪談(註)裡有談到,聶隱娘刺客與俠女一體兩面的關係。我覺得所謂的「俠女」意思就是在劇情上的對立關係,也似乎是所有武俠片必備的角色設定,這樣設定在這部片中也就是電影前段那個微弱的施力點,說是微弱,因為導演已經準備要將情節稀釋到最淡最淺的狀態,但是這個微弱的正邪關係,暗自稍稍不妙的感覺在心中蕩漾。因為如果聶隱娘是正義的化身,那必然我們(觀眾)已經準備好航向善惡勢力的纏鬥關係當中,有了清楚目標,而且是類似「邪不勝正」或是頂多像「黑暗騎士」的邪惡勢力反客為主的觀看經驗的迴返;但是好家在,微弱的施力點到後來就消失了,於是觀眾在無法選邊站的狀況之下,突然不知道自己在看甚麼故事,而只能從畫面得知發生了甚麼事,或者好像也沒發生甚麼事。如此,我們就來到像是「 悲情城市 」等一系列侯氏電影的敘事裡面,畫面跟畫面僅僅只是片段的集合,那就是「生活」的片段。而一些歷史的背景與人物關係家族情仇等等,並不會在電影當中利用許多的場面與事件去建構出來,而只是在言談中稍稍帶到。 這就是我看到「解放情節」同時「解放觀看的目的性」。從像是某種發呆的觀看狀態,到如何感覺到「好像真的有唐朝」?有人說廢話,為什麼沒有唐朝?歷史念假的?那些詩那些畫那些物件服裝是假的?這個問題倒是開啟了武俠電影之於真實歷史「再現」的反問,相較絕大部分武俠片的標準「道具」和「場景」,「刺客聶隱娘」在稀釋掉大部分情節意義之下讓假的物件服裝變成好像真的看到唐代的文物那般,如果說是故宮博物館辦的唐代的展覽影片或許可以如此地想像,就是這樣接近客觀的態度。當然更精采的,那些服裝場景道具有稍微設計過的現代感,但很奇妙的是,感覺得出來那是一種現代未來與過去的複合式感受。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片尾出現日本奈良的時候有一種興奮感,因為在看到時候有一些些覺得這有點像日本寺廟,但資訊告訴我這大部分在中國拍攝,所以是在應該在中國。會到奈良去拍,也是因為中國唐朝深深影響日本與韓國文化,於是某種程度上,為了達到盡量的寫實,雖然是拍劇情片,但某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