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抽象性
上班等公車,公車等了蠻久,暗自想說乾脆吃完蚵仔麵線再騎車去上班,不死心繼續等,299來了但車上很擠,各懷鬼胎,上車之後開始觀察,主要是有一個女的,太矮沒有地方可以抓,我自己也不好意思給她抓。旁邊有三個媽媽在聊天,說朋友原本開海產店後來改開小吃不習慣的,說什麼海產店一盤一百多很好賺,而且要炒什麼料配好好的很快。言下之意是說小吃賺很慢,配料不好用。討論就業,說什麼是環境在改變人的論點,反正是有隱約聽到上天關一扇門,會給妳開一扇窗之類的說法,之後我就沒繼續聽了,我後來繼續觀察沒有抓任何東西的那位女生,似乎還很年輕,推測是大學生吧,穿拖鞋去上課,因為隨車搖擺,她把腳步跨大了,還假裝震定玩手機,有一個男的其實可以讓把手給她抓,卻一副不知道的樣子,我猜他是知道,只是裝傻而已。 到了台北車站之後,回想自己仰賴著機運的觀察敘事至少是覺得是一個還不錯的「宏觀」開場,尤其是在我不知道如何開場的敘述之下;就好像是朋友一個月沒見面了,總是要先熟悉一下說話的感覺,在問一些比較私密八卦的。 如何回應一個好笑的連結,除了說好笑之外,怎麼也讓別人聽得懂好笑之外的好笑還是什麼其他的,考驗著自己要說想說的話,而不要言不由衷去掌握「客套」的涵量,又一直懷疑部落格到底要不要一直講一些「這種東西」,而且已經習慣用感情告白,要如何在透露另一段感情告白,還能唯持在「告白」的維度。而不會有所顧忌。 如何誠實地描述這一個月發生的事,例如把中間去墾丁參加春吶描述一遍: 前一天晚上參加藝術學院聚會的置身事外,像是熱身,我在喧囂中悄悄的離去。 一大早掃墓結束之後,踏上旅程,先是坐高鐵到高雄,不被老外信任的計程車司機,因為自己想要快一點到達墾丁,還是被他擺了一道,只好花錢消災。 到了春吶會場,「只有距離,沒有遠傳」在最南端失去訊號,一片混亂的場景中到底情歸何處呢? 音樂不是很重要,因為在世界遺忘的角落同時又是媒體觀注的角落就可以激情擁吻?據說是新聞報導春吶墾丁群魔亂舞,活春宮想打野炮卻忘了帶套子千萬不能衝動? 真實和虛幻之間已經不是一種可能性,反而身體移動和滑鼠的移動的工具和介面的差異。 例如:描述方式就需要很有技巧,大蝦做為一個關鍵人,碰巧串連她姐姐比比和她同學阿目,Facebook隨機的聯結網絡和真實距離的差距。 情感困境 穿插著上禮拜四錄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誰怕艾未未」座談討論的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