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5的文章

只是剛好作品出現在那邊而已

圖片
去台南新營拍攝作品紀錄 順便住台中看完亞雙展 有點惆悵感 也許就是 現實 發現展覽中一位台灣藝術家 已經看過她兩件作品 發現她其實不太懂電影的語言 只是把正確的議題與論述 塞進去這樣 , 然後還可以到申請一堆支助她的補助 發現自己也開始確認這種的創作風格是展場中必須的 意思是作品所知的有限性 與 藝術帶有的自由意味相互 矛盾 也要視為正常 波光節座談上說 也許發現 藝術最後的光鮮亮麗 高級感 菁英感 與自己的根源互相抵觸 面向世界 並非面向藝術的現世 只是剛好作品出現在那邊而已 台中車站附近的貓咪 只是離開兩天 好像很久沒回去 賓士貓巷子口等待打招呼 向她學習生命 ,如同流浪貓咪沒有任何羈絆,天氣冷熱生病苦痛順其自然,但偷偷對牠門感傷著「生存磨難」,那應該是一種看似輕盈內裡隱藏著沉重,一種入世的自由自在。 小地方不會改變 遇到堂哥還是跟我說著一樣的話 在新營拍攝完作品住台中便宜旅館,已經蠻累,沒想到在車站附近還有評價不差的,無刺虱目魚湯跟米糕,雖然用餐環境差了點。 旁邊的抓娃娃機一直repeat梅川伊芙的 【鬼畜】韓導的塞子的N種用途 的背景音樂(見以下連結),原曲是TheFatRat - Unity,隔天腦中不斷默念,今日XX,明日XX 騎ubike在路上看到台中的梅川東路在想梅川伊芙會不會是台中人。然後是女生? 波光節座談活動從台北當天來回新營,本來想提早去台南吃好料看展覽,但睡過頭,只好買自強直接做到新營,結束之後就直接北上,但回家發現還蠻充實的。 因為新營最方便還是坐火車,這半個月的自強號經驗,快可以背下車廂內的跑馬燈了。 坐火車的流動性 故事 階級跨度最廣 會遇到各種的人 雖然台灣人都看膩了,但總會出現驚喜 還有窗外比坐客運豐富的風景 座談時振愷問我 過期霓虹演變到現在如何看待 藝術跟 設計性 和文創的差異,當然這講起來可以很複雜,但我覺得還是創作的歷程吧,歷程,會十分自然且簡單的解釋許多事情,如果是文創當然就只是很表面的挪用。 回家時遇到返家 或返回工作崗位的人群 觀察各種臉孔 穿著 攜帶的東西等 聯想著不同的故事,例如有小孩子拿網球拍 大概是去練球之類的 到了台中換高鐵 又發現跟台鐵不同的人群感 ,比較年輕 中產 好像因為有 浮現祭 每次座談 一直會有一種感覺 不知道聽者的反應 因為從小就是一個表達能力不太好的人 長大之後 變成一個有很多複雜想法 但實...

浪費了半天 / 不小心睡著

圖片
  星期日難得出大陽騎腳踏車去 永和吃飯 回程時想起 過年與大舅 請益 佛法 想到 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  是匯集生命中所有因果 業的綜合 如硬碟碟盤 快速轉動 的 七彩光線 換句話說,一處看待如此意識的 終極之處 沒有任何時間 空間的地方 沒有開始 何來結束,什麼都沒有。 虛空又充盈之處 沒有然後的靜止 開始相信 宇宙起源 於是生命 可能一切未曾改變 會記得年前媽媽 強迫症發作 亂吃藥 氣喘 躺在床上 說很痛苦 年後媽媽 總是掛著笑容  開始煮飯 又開始碎碎念我 提醒著是要好好珍惜的時光 騎在河堤想著所有與自己有關的業,沒有任何感覺的原初會是什麼, 於是經過著 無相關的陌生人 不會碰撞 (好家在) 同時不曾相遇 (好可惜)  不會發生任何事 隔天星期一 本來要開始趕作品 但昨天失眠 睡太晚 一下子就到中午了 天氣不錯 好像可以騎腳踏車去比較遠的地方午餐 當作閒晃   Lazy Day 突然想到 過去在忙碌時 理解到 無所事事之人 才能看透生命本質 意思不是無所事事就能看透生命本質 ,而是當任何事都與你/妳無關 沒有任何羈絆 才能去逼視 生命的意義 與無意義。 因為週一圖書館去開到五點,也沒去工作室,只好找路易莎用筆電工作 卻發現筆電鍵盤失去作用無法打密碼,無法進入作業系統用作品 來 路易莎 有插座座位也沒用了,應該去圖書館睡覺 至少可以休息到五點 找事情做,去吃個煎包 提早回家 也會發現途中有些有趣的風景 好像是筆電無法工作,失去的收穫 像是一時的指引 同時又發現其實是一直存在的事物 回家經過相同籃球場只有一個人,而且是同一個位置與籃框,但換了另一個人。 太累吃晚餐 開家裡電腦 不小心咪了一下 醒來 突然間出現 以前高中 或專科提早回家  不小心睡著  相似 的 時間感壓縮

新營波光節開幕筆記

圖片
2025新營波光節(註)開幕筆記,已經養成看開了心態,天氣太冷,但開幕鄉親很熱情,中國風舞蹈表演,放煙火,作品倒是其次。 本來說要簡單導覽,發生煙火餘燼掉到湖邊涼亭屋頂燒了起來,因為一時找不到梯子,一番折騰,除了影響到聯吟作品,滅火之後大家自由活動。| 可以不相信任何人,但始終要相信命運安排。早上看到兩則路殺貓咪的文章,心想;意外是天使,提醒著平常不會去明白的道理,即使是血跟眼淚。 Times, let it go,時光無差別,至少多年之後會記起如此特別的開幕。 感謝寬育一家請吃晚餐  在7-11遇到,2012參加高雄獎得特別獎的觀察員,也都十多年了自己還在搞藝術,終於認識;也認識了還只是愛看展覽文青時期,繪畫就很厲害的致宏。  與孟鑫夜車絮語,回家順道載我去台中搭客運,望著黑暗前方聊天很棒。 聊創作狀態,聊看待事物的方式,交換高雄獎作品,他說他作品叫做A(見留言影片),我說我有一個作品叫做F,XD 。等客運時看了他紀錄影片,好作品阿。把東西卡在牆上,物件看似在白牆的漂浮感,正意味著限制與自由一體兩面。更發現他對於文字的實在感關注,A夾角的那一橫槓, 還有後來《羽毛》,鳥跟島的關係(有空再聊)。 而我 從《再新輪胎》自己發現、我是一位現世(俗世)的人。 youtu.be/bji7cxVRVzU?si=ICzml9rvhyKQILu8 (A的連結) 閒暇之餘 (註2) 拉鋸 因為沒出家, 如何保持盡量客觀的主觀,在無邊際的 (註) 《2025新營波光節》展期至3/16,1730-2200 everyday,參展藝術家(以下按照參觀順序) 李勇志、胡宮雪娜、吳聯吟、石孟鑫、劉致宏、張欣語 × 康井榕、小聲回收 (翁國愷 × 王嘉郁)、水幕投影-周定賢 2. 前幾天再進行設計類作品網頁改版突然有一種像是「一個人傻傻的在做一件沒有什麼用處的事情」一樣,我的意思是說早就習慣做藝術作品時候的無用感卻還是要傻傻地去做。可是做設計類作品倒是第一次,某方面或許是之前找工作找太久像是認清自己競爭力完全不夠。但也因為如此反而可以把步調放慢思考人生,相反的是上個月因為接案與準備展覽作品太過繁忙,在一次偶然等待紅燈的靜止時刻,發現人忙起來的時候就不太有什麼思考人生哲學這件事情。應該說大部分的人都是忙於工作,休息的時候用來享樂。那種無時無刻,或是就算工作之餘的閒暇時刻會進行...

Ethan vision的Ethan不是我,是我老闆。

圖片
佈展廠商 Ethan vision 的小隊長冷得要命穿短袖,吃檳榔最好可以加熱成這樣, 他說 Ethan 不是我,是我老闆。 第一次參加節慶式展覽,「新營波光節」布展 ,因為忘記廠商忘記帶線,隔天才能測試效果,卻因為裝設空檔,與策展團隊裡的新媒所學妹聊天,一開始只是隨口談到台灣比較看重影像,而較忽略影像裝置的材質性(見許久前threads,談到韓國國際型藝術家比較不同類型與台灣大部分都市錄像藝術的差異)。雖說只是我自己個人對純錄像創作的遲疑,對影像可以把所有事情(或議題)都涵蓋的掠奪性,說起來或許是覺得,創作最難可能是道德問題吧(創作者面對對象物的呈現方式,關乎藝術家與對象物的關聯到底是什麼,要如何抉擇?)。 之前也說過,創作是抱持著不被理解與認可,盡力的表達(溝通) 可能誤解可能無效 也就是「現狀是某種程度的真理」也要被包含進去。 談到有些人的創作放了許多複雜的內心戲和轉折在作品中,但作品直觀上卻看不出來。談到有些人質疑藝術家太多話,跟什麼都不說太過二分。我說培養論述能力不是死去活來地、帶有情勒的內心宇宙,也不是沒有反芻的理論空想,而是如何讓更寬廣的世界與自我渺小尺度之間的嘗試連結。 去喝牛肉湯隔壁年輕男女在分享玩的美照(偷喵),想到林冠名之前再談手機時代影像爆炸的過剩。忽然明白,其實所有的影像都是有意義的,如此去肯認「所有的人」,如此充盈,即使也是空無。 - 隔天早上起床看ptt嘻哈圈diss事件暄騰,與身處小小藝術圈又想起社群多元與流行趨勢的問題,前天與學妹閒聊創作給出的複雜與化約的簡單之間,與看完《末日小隊請登入》給出的多元性發現有些問題(註)。 並非反對多元,而是反對多元性作為哲學思考(或創作上)的終結。在此不談後現代式,不談資本主義就是多元主義最適合的運作模式;儘管進步派未意識到菁英式的多元,摒除政治不正確的異己。不論如何,「宣稱多元就不會是什麽壞事」。 會想到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談到差異是指,「回到自然」,吐槽黑格爾的再現意味著,以主體對外的槪念區辨,分類方式(或稱之多元),並非差異。同時想到歷史唯物論源自黑格爾正反合,交會著後現代,或許並非巧合。 書中援引尼采肯定的否定性(對「所有的事情」說「是」肯認世界矛盾本身,而非辯證法式再現的矛盾- 藉由否定他者(物)的自我肯定(形上學式的意義的確定性) 「否定是指差異,差異自身」。我不是研究者,在此沒有定論...

過年記事

圖片
從苗栗回台北車陣一旁的教堂發光十字架 過年看《宛如阿修羅》 ,開工早上看完最後一集 如《海街日記》無非會聯想家裡四位姊姊的相處時光 如此倒也成了過年的時間性 好好陪伴家人 當下就是時間本身 《宛如阿修羅》 確實在形式層面 (劇本 剪接 攝影 美術 演員) 可見是枝裕和對於家庭戲碼的成熟 姊妹對戲 不小心就會溜掉的時光 像極了 某種「過年感」 如同每年與家人相處的一如往常,重複做著相同的事情,什麼事都在發生,什麼事也沒發生。 劇中最後以二姊的外遇妄想症做為結語也挺好 令人想起個體的人性深淵 與  人與人之間 看待個性 對於人的定義 與存有 好比問我 就算是家人 也不太有把握描述對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就佛家的一 來說 每個人其實都是 「完全的人」 也是自己思考生命的 素樸 與 原真   初一與家人拜拜林口竹林寺爆多人 以前有點討厭的 也到了人多就要惜福的時刻 發現原來祈求平安喜樂 其實是給整體世界的 (所有 與 無) 這樣好像稍微明白 道教與道家 看似天差地別的關聯 初二晚與wifey去苗栗公館找不到吃的 不是大桌菜就是要外帶 去吃裝潢高級的夜市牛排  體驗公館鄉親 俗又大碗的  吃粗飽的vibe 想起家旁邊化成路貴族世家 不好吃還一堆人排隊 看到牛排店加班打工的地方年輕人 想起職校下課晚上要打工的同學 想起家境沒那麽好,念書時就要邊打工的兩位老朋友 聚在一起,聊著以前在麥當勞 或錢櫃KTV 打工的笑話 例如看到 一個人男的被甩 在 一個人的包廂自己不斷點唱愛情的歌 想起自己在六扇門聽到的國語流行歌 不只是越流行越悲傷 同時也是覺得很自在  像是一切沒有任何差別 最日常的時刻 屬於人民(people)的氣氛 (雖然吃到有點飽的時侯開始變難吃,最後覺得是一碗60塊的生菜沙拉最好吃) 臨時約民宿老闆 接待員工 不是外向的  像是宅宅,長得像朋友羅發明 早午餐去小山坡上新開餐廳 老闆娘很熱情介紹 面對地方性的高級感,給予尊重 鼓勵 相對 天龍國,甚至歐美的 真正的高級感 後面已經沒有了 初三去爬苗栗泰安鄉騰龍山 往登山口的產業道路要會車,想說車停在下方,走上去,沒想到走產業5km上坡就花了快八成力走到快虛脫,事後查了高度,發現陡上了700多公尺,難怪如此硬斗。況且一兩年沒爬山(比較常騎踏車到處移動練有氧)。 不過沿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