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橋牌社2-同島一命》

《國際橋牌社》系列作為台灣難得描述近代政黨政治的「宮鬥」電視劇,無疑讓人相當期待,興奮程度就好比在總統大選時的熱情。那個總是在選前如同插滿旗幟與造勢場合的街頭,讓人多了一股踏實的認同與不屑的拒斥,卻又在選舉之後,心中冒出的旁白:「啊,明天還是要上班~」,那樣迅速消退的熱情,從大選激情回到日常。如同在新聞上被熟知,又快速被遺忘的「小歷史」,如今除了可以靠著網路搜尋「再現」當年台灣政治與社會事件之外,如此《國際橋牌社》系列作為那些事件影像化的想像。 整個來說,《國際橋牌社2-同島一命》,想必是製片人有意「再現」過去服役時於馬祖外島年代的企圖作為起點,再現從第一集1994年「千島湖事件」到最後第十集1996年總統大選外加台海危機的特別時間點,從第一季著重在政黨政治的描述,以黎清波(李登輝總統)與國民黨內部政治人物的權力鬥爭契合著台灣民主轉型歷程,並夾雜著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角力。劇本上,第二季除了原本的政黨政治(敘事)線,與本來就有的電視台媒體線,並加強「更像一齣電視劇」的男女主角線,在此男主角為名門出身,並遊走黑白兩道,表面是為了家族事業利益,但實際上有著不為人知的「使命」,偷來暗去地牽動影響著國內外政治局面,又同時回到個人的情感,與作為一個平民百姓的女主角有曖昧情愫;女主角身為一個正義且純真的記者,與男主角的亦正亦邪,做一種黑白鏡像的對照。而女主角求學期間,同樣對社會運動有熱忱的曖昧對象則是因為服兵役,進而帶出在描述大局面的政治角力場景下隨即切換小人物當兵被牽動命運的重要關聯:馬祖的高登島,這個位居前線中的前線。 劇本結構看似沒有太多問題,但第二季個人的感覺,依舊和第一季相去不遠,甚至因為多了其他敘事線,更加暴露製作團隊「無法處理」,或者說「沒有太多意見」下的尷尬與混亂,最後只好用了一種相當煽情、僵硬的「廣告影片」或是某種選舉委員會宣傳:「記得回家投下神聖的一票」的方式,這裡其實連民族主義的激情,美學政治性的東西都還不算,來作為一種大部人可感受的誠意結局。但絲毫不意外,即使第二季在原本權力鬥爭的戲碼中,「改善」、拓展了更具情感與人性的線路。但整體氣氛,依舊還是第一季的熟悉感覺:影像形式的僵化古板,展現在劇本,攝影,剪接,配樂,甚至是連最細微的字卡。 就說一下那個像某些YouTube廣告,讓人想到是不是用模板(template)的字卡好了。千萬不要覺得字卡或所謂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