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可怕的人造物 ― 宇宙(之名), 並非只要我們望向天空

圖片
  台北當代館一旁的圖書館是看完展或布展或作品紀錄完的可安歇水邊 走樓梯上去會發現那位時常不在的大哥終於看到本人在睡覺 怎麽理解,當代館正展出的《宇宙寫生—豪華朗機工個展》?首先會遇到設計感的問題,這個一般來說不太或出現在當代藝術展覽的作品提問,卻同時也開啟了現今當代藝術展覽與設計展可能看似沒有太大差異。 運用科技的技術性是引發這個設計性問題的原因,故且不論所謂的當代藝術作品要有甚麼批判性、反映現實等等。在此只要是展出的作品,就視為是當代藝術作品的開放式條件,但又不可否認,不能完全靠作品本身,而還需要語言論述來引導。例如《15年工作室》是形式上在三低場景轉換成二低的呈現中相當成功的視覺經驗,但是否如論述所說,觀者自行體會。 此展覽大部分技術帶有「仿生」,生在此意思不只是生命而是各種自然現象的模仿(如太陽,風等等),且技術精湛,效果極佳,於是面對自然,模仿姿態意味著,是否如論述所謂的「宇宙寫生」?就我看來,反而更像「人造宇宙寫生」。 此宇宙論,還帶有流行意味,而並非一種道家式,道―宇宙,而是一種對科學式宇宙的模仿。 但種種軌跡顯示如當前最紅的技術哲學論,都不太是依循西方的符號性系統性經驗邏輯,而是從現象學的存有,從身體視域開展的世界與宇宙。都是傾向東方式 如老莊、佛教,對比Olafur Eliasson你的好奇旅程、也是如此面對科技與自然 ,呈現一種自然現象本來就在那邊、只是因為作品才發現的謙虛感。 同時想到白南準的作品(見下圖)佛的原初的無形,作品用了「雕塑」泥塑形成的形像(符號),意味人類,自己看著自己的「禪意」迴圈,提醒著原初與空無。 佛,與此展相比的那隻手像極了佛手印,論述談到它是意識的象徵,鼓勵大家用手產生關係。但就我理解的應該是,起心動念就如同黑格爾的否定,排除了 無限者,就是成佛(無限)與人間塵世(意識)之間。 《宇宙201》選擇了後者。故那最大間沉浸式中心化的空間配置,讓我想起了某種宗教法會場景,更像是一種科技宗教於焉成形,而論述即是教義:人的意識藉由手與宇宙連結,但意識是業、慾念的所有集合。(聽起來有沒覺得哪裡怪怪的) 可怕的人造物 ― 宇宙(之名), 並非只要我們望向天空 想起 《地獄公使》 如同 展中的作品 像是 神蹟 與 解釋 無意連接起當代科技生活的信仰問題 科技生活很美好 科技只是工具啦 但遠遠不及如此 問題一堆(應該不用我列舉吧...

神秘地 要去修車的阿伯

圖片
因為長相比較古意無害,偶爾路邊會被陌生的阿伯大哥搭訕,今天在新莊中正與化成路準備去IKEA買晚上八點過後的五折麵包,在小北百貨一位神秘的修車阿伯突然跟我講話,說是腳踏車壞掉,本來以為他要借錢,因為腳踏車上綁了很多物件有點像街友,結果他說他要找修腳踏車的,也是湊巧遇到我常騎腳踏車,馬上報了一間家裡附近的,雖然修車有些隨便,但也算是老師傅的腳踏車行。 用手機地圖跟他講就在化成路上(他有手機,但不知道為何不拿出來用),看來應該沒什麼問題,走到馬路對面IKEA門口時回望發現阿伯走錯路,怕麵包被搶完,先去買麵包,買完去對面牽車騎著跟朋友借的鋁合金車架公路車打算追上他跟他講有另一間在頭前庄附近開到九點,但沿著中正路往回騎到中港路路口完全沒發現他,但也沒多想他是去哪了。。。 本來已經快到家,又重新騎回家,產生一種自己作品 霓虹燈不斷repeat的感覺, 介於,有發生與從未發生之間 這麼想著 回家賓士媽照例餵飼料 但工廠正忙著,加班 賓士媽吃到一半被隔壁親戚老闆貨車拿東西,跑掉 我等待 重新放東西給她吃 確定無誤,回家 經過廠房 聽到隔壁親戚老闆罵員工三字經連發 不太好聽 心想:有必要這樣嗎 這樣這居住環境  想搬也搬不走 回家發現冰箱已經有買新的豆漿 也搞不清楚自己今天還特地去買豆漿 幹嘛 - 那天寫完《回魂計》沒啥特別概念的心得 起床也是會想著那句 「只是現在有時候也是這麼想每個存在的人,他們有自己當時的想法。不是自己的主觀意識想像中的那樣。(於是只能尊重與肯認)」 老朋友群組聊天 說著: 把藝術換成X. 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 與之前寫的 自由之人 尊重 每個人的想法 沒人說正向思維不好,任何人可以是任何思維 如此看待世間一切,提升到宗教層次,只是想要別人跟你一樣這件事情,包含創作的終極目地是什麼 ,一直被困擾著。 其實只要肯認世間所有的一切,便可以得到自由。 於是乎,個人化,旁人不得而知的生命;於是乎,變成一個近乎客觀的「自私者」。 去吃三重鴨肉羹,廣播播著陳綺貞 Cheer Chen【會不會 Will you】 回想起《回魂計》中的 女性意志...  精神 迴返

已經沒什麼好堅持的︱𝗲𝘃𝗲𝗿𝘆𝘁𝗵𝗶𝗻𝗴 𝗲𝗻𝗱𝘀. ︳《暈眩之海》

圖片
河堤單車道施工,從台北橋下來停下來喝水 被交管阿姨說是卡車會經過的地方 不能停留 本來想說喝水而已 一下就走了 但近來已經沒有太多堅持 沒有多加解釋 要走就走吧。 (之前沒清完的)腎結石 掉下來 塞住尿道 不舒服 震波次數用完 額度已經用完 要自費 三萬  也沒有太多糾結  去年中秋節 作品被沖毀兩次 增加大量費用  變得十分坦然,要付就付吧, (雖然最近真的比較沒錢) 去吃新莊新開小高拉麵分店,給下午兩點才出門「上班」的我多了新選擇。 店內播放著美秀集團 ,滅火器歌曲,重新想著「時代性」問題,以前會覺得有些歌為什麼會那麼紅?很納悶(之於自己音樂品味應該不差會有的疑問)。現在好像明白那種「存在即合理」實用性觀點,說是入世嗎?背後其實是有點虛無的,意味著肯認所有的「無我」之處。 吃完麵發現遠處出現在路上看到阿婆推著攤位也推到了自己吃麵吃完的地方,(見下圖窗外) 自然而然的成因,回家開車(因為怕老車沒電),先去工廠旁貓公園看看小黑仔,出現六七隻貓,包括到處廣結善緣的賓士妹,想著如果賓士妹若被收養是不是少了認識街頭朋友的機會,那到底是自由還是不自由。 那天跟老朋友看完角頭逗陣仔,聊到顏正國把角頭系列招牌擦亮。昨日傳來過世訊息。老朋友說要回味《角頭2》,Netflix之前有上,但已下架。我也不好意思傳一堆廣告的盜版連結。想想現在也沒有錄音帶出租店可以懷念。 今天播放loney ambient頻道出現的照片是百視達shut down…(有想聽請自行搜尋) 昨日對顏正國過世有些無感,但今天播Gambler-Gang電仔MV挪用少年安 的影像片段,紀念顏正國。(有想聽請自行搜尋) 突然有種呼應𝗲𝘃𝗲𝗿𝘆𝘁𝗵𝗶𝗻𝗴 𝗲𝗻𝗱𝘀.的傷感,感受到一切自然而然就來到了盡頭。。。 中正廟透納展(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太貴想說剛好省錢,看到S大大推薦裡面三頻道錄像作品,500塊還是花下去了,《暈眩之海》確實是蠻好的作品,必須說是相當優異且細膩的剪接。尤其是人類視角的歷史影片與BBC自然頻道的並置出現了神奇的交會,政治正確敏感如我,在此談海洋關於人類的殖民史壓迫史也變得有些疏離,且近乎,盡可能如描寫的自然的抽象。於是看到人類的主觀軸線與客觀軸線,層次豐富的視角,突然想起人類意識與否定...

JISB2025全羅南道國際水墨雙年展與南韓行#8(終,含黑白照片)

圖片
從外帶冰美式(一定要用那種杯子跟那根吸管),回台灣還原成帶外帶杯去飲料店買無糖冰茶;奔跑過馬路的時候跨下有運動過的感覺,發覺原來前天在機場奔跑運動有些成效(順便在機場睡覺)。 早上磨豆子,沖咖啡,有一個「是不是要喝冰的?」的聲音在腦中呼喚著,才不過去了南韓八天,社會習俗就已經制約(或提醒)了個人行為,昨天在機場買早餐了察覺好像只有我點熱的咖啡,當我發覺這件事情的時候,想像大家突然轉頭在看我的畫面,內心有一點點的羞愧感。 去韓國回來好奇韓文與漢文的關聯,剛好就有一部電影《王的文字》在講韓文(諺文,當時稱作「訓民正音」)的起源,為了擺脫漢文的依賴,世宗大王,就是首爾光化門出現的那位,對抗當時的儒學傳統,與佛家的僧侶合作 以大藏經、蒙古文等等做為參考,同時回歸發音基本的嘴型,回到抽象的筆劃:點線面,造字。 說是當時平民有許多文盲(只會講,但不看懂字),為了讓閱讀文字更加普及,傳播文化更加方便。 姑且不論事實與否,電影傳達了與自己在南韓參與境內舉辦國際展覽的姿態,與在韓國幾天所看到文化建設(K-Culture),除了K-Pop這種已經行之有年的韓國娛樂工業之外,整體而言皆與《王的文字》如此帶有依附在大國之下(不管是中國、日本的殖民與文化影響),掙扎、擺脫,從而對抗(或take over:韓國申請泡菜列為文化遺產,引起中國不滿)姿態,成另一個大國的文化建設思維。 世宗大王:卑賤的貧民,但是很堅韌不屈不饒。是「諺」字源:有民俗流傳之義。皆符合南韓電影(如屢見不鮮「復仇」)主題,與南韓影視 (凶狠、毒辣)走上國際的形象與內在精神性。 相對同樣台灣被不斷殖民的歷史,但直覺想到卻是「順從」,如此反映著 台灣人 敦厚 善良。影視作品呈現的小情小愛、小清新。或那自我滿足的小世界,就可以玩得很開心(好喔)。 研究所同學問我這次南韓之旅怎樣,之前在社群沒有明講,但這次出國感受到「K-Culture」是一種整體文化輸出,體現在南韓――國家――文化之間的名正言順,大國思維就是跟台灣小清新不一樣 難怪他們會註冊一些中國文化的東西 搶奪話語權。 一如之前去西班牙看完馬德里美術館的感想,所以看完才會覺得民族性與文化 和藝術作品的緊密關聯 講直白一點就是人家都是很實在啦。相對台灣只能在文化上的宣稱不能真的去做,於是回台灣才會覺得  很多都是在談假的,什麼左派論述 解殖等等 對照現況, 講到自己都...

《伸冤記》Wrong Man

圖片
畫框模擬,不包含畫框 (這很「希區考克」)   希區考克1956《伸冤記》Wrong Man看似「不像」典型希區考克作品總是充滿懸疑、兇殺情節,卻再一次完美示範了電影不只是製造幻見的劇情或內容,而是電影就是幻見(fantasy)本身。 《伸冤記》描述主角是一位酒吧樂手,莫名其妙被捲入一件強搶劫案中,並被指認為是搶劫之人,難得看到希區考克描述警察拷問、問案、查證、羈押劇情(攝影還很故意),最後被起訴,於是演變成法院戲碼,在此同時主角太太陷入憂鬱,認為丈夫厄運是因她而起,因此住進精神病院。 在種種不利狀況,準備敗訴坐牢之際,真正的搶劫犯又再度犯案,並且被抓住,主角含冤昭雪。同時去警察局辦理無罪證明之際,同時又遇到目擊者指認新的兇手,而因為兩人太像,導致目擊者看到主角也好像以為他是真的犯案之人,即使是真正的凶手已經抓到。(很希區考克,精神分析式的「象徵性效度」(symbolic efficiency) 主角無罪之後,太太還依然陷入憂鬱中,但兩年之後痊癒,於是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上了一個十分希區考克的字卡。 字幕上說那個曾經發生的創傷。暗示著「電影」不只是描述犯罪,也不是劇情中被誤會的罪責,或因為誤會導致心理創傷。而是電影就是創傷、罪責。那些看似表面上不再存在,但回返創傷的過程就是「電影」本身,而人們也如海德格所說的存在者,沈溺在忙碌的「劇情」之中,不知向死而生,或到了最終死亡才發現且見證著存在之人(自己)的「存有」,即電影本身。 在此體會到了《存有與時間》中談到的歷史性。 而,消失才存去,失去才會獲得(ex:失戀之後才知道珍惜)交會著黑格爾的「定義即是否定」,人類的唯心(觀念)論面對外在世界來來去去的諸現象,永遠有它的效度。 同時《伸冤記》也巧妙地運用視覺的相似性,證人的指認看起來很像的罪人,電影也是觀眾罪惡的投射,道德的補償。就像是牛仔褲上的被移除的口袋上的留存下的痕跡形狀(剛好看到,別歪樓),比真的口袋還更像口袋的(曾經)存在,的電影。

JISB2025全羅南道國際水墨雙年展與南韓行#7

圖片
在梨泰院看到十分熟悉的台灣感畫面 Day 9 住在首爾站附近去爬南山,路上看到名人雕塑 透露大韓民族主義,看到安重根的雕像下面寫著「大韓國人」簡單直接 甚至有些民族主義的俗氣, 但像是道盡了這次文化觀光反看自身―「台灣無主體」的失落,盡管 「非域之境」、「這不是台灣國家館」等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宣稱,是一種精神分析的DIY,自嗨的台灣主體困境。 CJ公司高級大樓下面抽菸的人 終於吃到酪梨 纜車休息站 有充電器 無線網路 走到最上面才發現有許多觀光客 可以飽覽首爾城繁榮 本來計畫要去藥水站比較多吃的,卻在梨泰院下山 因為網路已經到期 沒有網路 無法全程導航。 做得不錯的城牆工程精密度演進比較 又出現八卦亭 到了梨泰院 想說要去 三星美術館 還是  國家中央博物館 去三星美術館 沿路看到許多高級別墅 大使館,但美術館說有活動暫停開放 三星美術館 戒備森嚴只有邀請函貴賓才能進入 國立中央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再次體驗到韓國的大國思維(70年代 曾經跟南韓站在同一起跑點的台灣 該檢討了 (但已經來不及了 只能靠TSMC了) 場館面積是 台中國美館兩三倍大 主體性清楚 以世界一流水準為目標蓋的博物館 國家文化實力展現 不只是 表面 設計 表面上的設計性是最基本的 發現他們也有用 類似 道家 (他們的國旗) 或東方哲學的 屬於韓國比較深層的美學 (類似日本禪學那種 ) 有點像芭樂籽的阿強 用mapping製作的測雨臺 古代墳墓 古朝鮮棺材與相關器具 墳墓示意圖 太大意,居然在捷運轉機場快線找不到機場快線買票處,按了服務對講機有些發音聽不清楚,太過焦急開始在捷運購票處與機場快捷入口處之間來回數次的奔跑,所幸後來跟著其他旅客進站順利上車,快到機場時有兩名疑似西班牙女生開始哭泣,應該是來不及了,車上服務人員幫忙聯絡,兩名中國女生的班機比我早十分鐘,我想說應該搭得到,列車到站就與四名女子開始狂奔,到達大廳時,離起飛時間大約還有五十分鐘。 因為以為是台北桃機的距離尺度 ,可以一排一排確認, 但仁川機場太大要先確認在移動,於是來來回回在機場跑動,加上一次眼花看錯,也當作短跑運動,最後確認了櫃檯但已無人,也無法自助登機,因為時間緊迫,又開始找info-desk,結果她說一個小時前沒check in所以close了很抱歉。 線上與朋友抱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