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魷魚遊戲

圖片
《魷魚遊戲》到中後段,無疑讓我想到電影《 寄生上流 》的客觀唯物感,只是 後者除了社會階級的交流之外,依舊保持著並沒有任何改變的現狀,最後只是招喚幽暗地下室的另一個幽靈。 而《魷魚遊戲》以結尾來說有強烈地對社會貧富差異的控訴,並過於「熱血」,讓主角將「正義」感有點劃錯重點的想要「拆台」,卻忽略了整個遊戲與現實世界的內外相連的結構關係,當然也許是因為電視劇必須如此具有劇情的功能性,以致於所帶來傳達的概念有點便宜行事,就像主角一樣,抱持著如此單純,無害的「人文主義」。 盡管如此,仍然不減當初看到其中幾集的精采(尤其是第六集,再來是第三集與難忘第七集的暴力美學)。如同看到《寄生上流》反映著韓國社會現況的現實,並在某種批判上的無力,只能用以嘲諷、恐怖、暴力、或感性的虛無感來作為積極的條件,並且在《魷魚遊戲》中看起來至少身是為人活下去的唯一條件。 沒錯,至少是在遊戲當中逼近那種身為一個人的意義,那樣必須在「遊戲當中」,而不是最後一集那位老人那種說教口吻:因為有錢跟窮人都已經不知道人生目地,所以湊起來建構一個遊戲,這又是一種便宜行事的論調。 現實存活的意義,必須在遊戲當中體現。所以不會把《魷魚遊戲》細緻精彩的「設計」當作只是美術的部分很厲害,而它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的那種「我知道這是假的」虛構感,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社會的fantasy感,但《魷魚遊戲》並不是如此並行在現實生活的幻夢,而是將之框限在內的方式,在 遊戲框架與現實的 嘲諷感、 悲傷 感, 遊戲的輕對比現實的 重 ,「遊戲」並非回到童年的單純,而是用激烈的暴力跟死亡來加以提醒,虛構中的真實,恐怖遊戲與殘酷人生的提問。 所以我們看到在影集前段的社會階級與恐怖暴力黑色幽默確定本劇調性。功能性的氣氛塑造鋪成戲劇意義。第三集,入侵者框架內的搗亂,利用前面投票放棄玩遊戲,再重新進入確認,帶有某種解構意味的預期感,在我看來,這會讓現實世界與遊戲中的封閉世界不再完全的封閉。警察混入內部破壞同時進行跟遊戲者偷來暗去做一些遊戲之外的勾當,還發現比賽曾經的存活者被主辦單位收編當起Boss,或是大老闆自己跳進去的隱藏伏筆並沒有牽連出後面一連串的巨大陰謀(或許第二季會交代那檔案庫為何如此龐大)。但我在意的是,至少在第三集已經在藉由解構遊戲去達成遊戲內外的不可分割與共時性。另外這一集的遊戲,應該會一直記得舔拭椪糖,那個有點怪異的姿勢,某種

《倒楣性愛和瘋狂A片》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

圖片
就像買票的時候跟票口的阿姨說要買什麼A片,但有些害羞怕被誤會又補了一句是「倒楣A片」啦,這樣地顯露展現粗俗的不純粹, 而且是把原本的A片加了一個反意來合理化這是一部電影,不是A片(是阿沒錯,真實就真的只是如同表面那樣子而已),不是在自打嘴巴?如同想像著一部台灣「藝術電影」展示著昔日韓粉的庶民驕傲一般,身為同是創作者的心理OS:真的要這樣嗎 ?算是還熟悉本片導演哈督裘德(Radu Jude)的創作歷程,抱著像是看著他修成正果(得了金熊獎),看完卻有一些些失望。那或許是自己認為的藝術性是那樣不是這樣,因為沒有很喜歡第三段那樣太過刻意的喜劇形式,甚至是結尾那樣有點B級片感。一直會想起很久以前第一次看《新空房禁地》抱怨:「啥?一直噴血,這也是經典?」然後朋友就接著說,這才是cult film的真髓啊。ㄧ直覺得自己太ㄍㄧㄥ,所以覺得藝術性強一點的片子,一定要像 《追拿吉普賽》(Aferim!) 那種在fine art 概念性框架的工整中展現群眾的粗俗才是一種高妙手段,而非僅僅在喜劇形式的政治不正確的安全界限中火力全開,盡情嘲諷。 幾乎可以確定裘德(Radu Jude)驕傲地展現羅馬尼亞民眾的野蠻已經是他美學化的契機(註1),特別喜歡本片第一段(偽)紀錄片形式的影像的顆粒雜訊與隨性和游移感,路人演員的事件雖然是刻意安排的,卻也蠻自然的融合在寫實的背景跟真的路人中,如此看來是隨機偶發的狀態。 第二段當代錄像的呈現方式,羅馬尼亞民族主義關鍵字用類似抖音或是IG限動的一視同仁的民主感瀏覽,無非會想到Zizek(齊澤克)可能會說,民族主義是最淫蕩的色情片,這類描述在群眾暴力與私密影片之間的政治性連結。但如果只是在符號、意義和意識形態中打轉,覺得是有點old school的東西了。 第三段喜劇劇場感是熟悉的裘德(Radu Jude)作品喜歡在電影中安插對話,甚至是喇賽的辯證方式,政治立場如《羅馬尼亞野蠻史》思想進步的自由派女導演與保守的民族主義的群眾之間的對峙,而真相往往不是越辨越明,只是越描越黑。垃圾話連發,最後崩毀,這些都符合裘德(Radu Jude)作品的姿態,只是在《追拿吉普賽》與《羅馬尼亞野蠻史》我在意的是他再現的歷史框架,而本片是導演對於,一位老師上傳自拍影片而遭到解職的新聞事件產生好奇。再現的是事件本身,與其中現代網路資訊生活的表現;乃至於第三段回到導演最喜歡的,知識分子與